|
研討會現場(中評社 盧哲攝) |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主任賈慶國表示,這些年我們在打造新型智庫這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績,一是數量增多,在國際關係領域,除了官辦的,還有不少民間的智庫。二是研究領域拓展,從發達國家到發展中國家,從宏觀分析到微觀探討,從表面到更深層次的研究的拓展。三是研究質量有所提升,越來越專業化。四是影響力在不斷的提高,政策建言、對外傳播影響力都在提升。五是人才隊伍在壯大,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特別是有過海外留學和生活經歷的年輕人加入。六是資金的來源更加充裕。七是傳播渠道多樣化,傳統媒體以外,還有新媒體、文字、圖片和視頻等方式。
賈慶國認為,智庫建設存在幾方面的問題。一是對政治和學術關係的認識還有待提高。二是研究重量不重質的問題依然存在,研究質量還有待提高。三是研究經費還遠遠滿足不了需求。四是對外交流的管理還有待改進。
賈慶國說,從未來的角度看,第一要強調把握好政治和學術之間的關係。“學術也好,專業也好,作為學者來說應是第一位的”。第二是要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對智庫發揮作用提供法律和制度性的保障。第三是要更加重視研究的質量。第四是要增加投入。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院長、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教育部)執行主任王文表示,從中國和世界的角度去看待中國智庫過去10年在全球層面的崛起,有三個特點。第一個特點是“職能的國際化”。過去10年出現了一批專門從事國際事務包括國際交流、國際發聲國際傳播等的一批智庫人員,在這之前是很少有的。第二個特點是“人員走出去”。過去10年在海外我們設立了一批中國智庫機構的分支機構,出現了頻繁去調研海外的一些學者和在海外發聲的學者。第三個特點是全球傳播力。過去10年在海外平台上中國智庫的發聲發文的頻率極度的增加。
王文說,社會各界都需要共同的努力,真正認識到智庫全球崛起對中國來講的戰略重要性,同樣也要給予智庫行業更多的政策的優惠和資金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