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先在宗親淵源深厚、往來交流密切的閩台鄉村間開展對接試點,探索建立兩地農民合作組織常態化、制度化交流合作機制,廣泛進行村鎮產業發展、農產品契作收購、農產品運銷、農產品技術交流合作、鄉村基礎設施改造等領域的交流合作。在組織村鎮幹部、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等赴台學習台灣農民合作組織經驗的同時,邀請台灣農會理監事等幹部和成員來閩輔導產銷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農民合作組織運營。除農民合作組織外,鼓勵福建省鄉村基層文化組織、體育組織、婦女組織與台灣相應層級基層組織間進行對接合作,促進福建基層公益組織與台灣各類大陸法規認可的非政府組織(NGO)擴大交流範圍和交流層次,形成閩台鄉村基層組織雙向直接、多元多維的立體交流網絡。
(四)加強閩台鄉村文化共育,著力創建福建特色鄉村文明。
閩台兩地人同祖、文同緣、俗相近,擁有同根共源的閩南文化和宗族文化。以漳州市為例,祖籍漳州各縣(市、區)的台灣姓氏家族有2027個,漳州市與台灣地區經核實可對接的同宗村有53個姓,共192對、511個村里(社區)。按照鄉村振興“鄉風文明”要求,積極推動閩台鄉鎮、村社、宮廟對接聯誼,開展閩台鄉村戲曲曲藝、鄉村傳統工藝、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等交流推廣,共同舉辦東山關帝文化節、湄洲媽祖文化旅遊節等民間信俗節慶活動,共同推進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在組織開展常態化宗親聯誼交流的基礎上,支持兩地各姓氏宗親挖掘交流各自宗族文化資源,共建宗祠、合修族譜,搜集提煉祖訓族規內涵,聯合舉辦“同祭祖、傳家訓、立家規、揚家風”活動,傳播睦族親鄰、敬老愛親、崇德尚儉的優良傳統,在創建福建特色鄉村文明的同時促進閩台基層民眾心靈契合。
據悉,“首屆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論壇”,由福建閩江學院主辦,海峽兩岸鄉建鄉創發展研究院、閩江學院鄉村振興研究院承辦,中評智庫基金會等協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