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念《開羅宣言》發表八十周年學術研討會現場(中評社資料圖) |
包承柯說,在1943年12月1日《開羅宣言》正式公布之後,基本決定了日本在戰後亞太秩序中的地位。這包括第一、改變了中國長期以來一直受到欺凌的地位,中國作為亞太地區最主要的戰勝國之一,實施了對日本無條件投降的過程。並成為聯合國安理會的核心成員,對中國的今天崛起提供了良好的國際環境。第二、結束了日本對外擴張的進程。二戰前日本的擴張侵略步伐一刻都沒有停止過,一步接著一步蠶食亞太國家的領土和主權。戰後歷史的發展中,儘管日本國內的右翼勢力不斷要求由此復權,但是,日本的軍國主義傾向是得到初步的遏制。因此,《開羅宣言》的存在意義非同一般。
三、戰後體制面臨的挑戰
包承柯表示,戰後歷史的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亞太地區戰後在很長時間都是籠罩在冷戰秩序的陰影之下。戰後秩序的形成發展,受到了兩方面的挑戰,一是來自美蘇冷戰的興起,使得亞太地區成為美蘇兩國對抗的另一個重要場所,美國介入台海問題,由此,主要戰勝國中國沒有真正享受到戰勝國的果實;二是在冷戰對峙的影響下,美國放棄了對日本戰爭機制徹底摧毀的政策,改以扶持日本國內右翼勢力加入美國陣營,在美國扶持下日本又東山再起。
包承柯說,冷戰對峙導致了亞太地區的國家處在對抗性的狀態,其中部分國家甚至發生了熱戰,導致戰後亞太秩序的重建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礙。1949 年中國國內政局發生巨大變化,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奮起推翻了國民黨的統治,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被推翻政權的蔣介石退縮到台灣島,受到美國的保護。1950年美國在台灣海峽派出第七艦隊進行軍事介入,使得台灣問題至今未有得到完全解決。
與此同時,美國為了在冷戰中對抗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企圖部分改變亞太地區的戰後秩序。1951年9月,以美國為首的部分國家排除中國,擅自同日本簽署《舊金山條約》。這是在冷戰對抗的因素下,排除中國對日本進行講和,破壞了戰後體制一種嘗試,受到中國政府的嚴厲譴責。同時,中國作為對日戰勝國的地位沒有受到應有的尊重,直到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大會通過2758號決議,正式邀請中國作為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的身份參加聯合國工作,戰後體制中中國的國際地位才得以恢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