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星表示,從長期視角來看,民意流向取決於政黨用以進行民意動員的組織之效率。民意動員是系統性的組織行為,組織動員的效率高自然就可以取得更多的民意流入。這裡的“組織”是一個廣義概念,涉及組織行為、組織實體等各個層面,其核心是形成選民對政黨與政治人物的穩定支持,至於方式與手段,則五花八門,並無定式。從一般的意義上說,台灣的社會團體、民間組織甚至宗廟都成為政黨民意動員爭奪的支點,由政黨和政治人物組建的政治性組織均是民意塑造的平台,以組織向個人施加壓力並改變其政治取向成為民意引導的重要手法。就民意動員本身而言,組織具有排他性,當年國民黨的基層組織退出學校,民進黨迅速填補了空白,此後國民黨再想回來就基本不可能了。此外,民進黨利用社會運動進行系統化的民意動員早已不是秘密,即使賴清德上台之後,仍然鼓動街頭運動向藍白兩黨的“立委”施加壓力。就民進黨對民意的基本態度來看,民意不過是可以引導與塑造的工具而已,這是近乎公開的秘密。不過公開的秘密不等於秘密的公開,台灣政治人物口頭上仍然保持著對民意的“尊重”,但實質上卻一直致力於民意的引導與塑造甚至是操控。
從政治分析的觀點來看,所謂的“主流民意”是一個偽概念,在大多數情況下更像一個話語陷阱。對於同一個問題的不同層面,民意的面貌也有很大差異,台灣民眾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支持度較高,卻對民進黨激進“台獨”政策對兩岸關係造成的危害卻估計不足,民進黨的基本盤仍在不斷增加。另外,台灣社會對於清廉有著強烈的期待,但民進黨支持者對民進黨政治人物的貪腐行為卻有較高的容忍度。從這個意義上說,所謂的主流民意其實是一個動員效果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