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粵港合作框架協議》在北京簽署 |
中評社香港4月11日電(評論員 魯燦)《粵港合作框架協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正式簽署,這是一九九八年粵港成立聯席會議以來首份有關兩地合作的綱領性文件,也是香港與內地省份簽署的首份綜合性合作協議,對香港的未來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香港應該高度重視這個協議帶來的重大機遇,竭盡全力拓展新的生存發展空間,絕不可再蹉跎。
香港很多人都知道“時間就是金錢”,但是很多人未必體會“蹉跎耗費金錢”。香港回歸之初,由於當時地某些政府主要官員的傲慢與偏見,已經給香港造成了巨大的耗費,使得原本擁有的很多優勢未能充分發揮作用,也使得香港經濟結構轉變遲遲不能成型。如今,《粵港合作框架協議》的簽署給香港提供了難得的重大機遇,如果充分落實協議內涵,可以為香港的持續發展匯集來自多方的利益:
落實協議內涵,香港能夠切實避免邊緣化。香港雖然曾經是四小龍之一,但是歷史積澱的多種原因,造成香港“偏安一隅”;再加上香港本身在某些方面的“固步自封”,相對於內地大都市群的全面、迅速的發展而言,確有被邊緣化的危險。而《協議》可以讓香港有機會與珠三角這個活力充沛的經濟區域基本實現“無障礙”式的融入,使香港能夠在“建設世界級新經濟區域”的過程中扮演重要而獨特的角色;這樣不僅可以避免邊緣化,香港還可以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落實協議內涵,香港能夠專注優勢產業的強化與培植。據《大公報》的相關報導可知,《協議》明確表示要“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加快廣東金融服務業發展,建設以香港金融體系為龍頭,珠三角城市金融資源和服務為支撐的金融合作區域。”這實際上是對香港在“世界級新經濟區域”的角色給予了確認;這也就意味著,香港的金融產業,立足的區域將不再是香港一城,而是珠三角這個“世界級新經濟區域”。同時也表明,香港不必像一般的獨立經濟體那樣“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而應該集中資源,專注優勢產業的強化與培植。從協議可以看出,中央有意引導香港繼續強化“國際航空樞紐、航運中心”的地位,並依據這些條件培植“物流中心”以形成新的支柱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