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中國自改革開放30年來,救一直堅持大膽引進國外的先進科學技術,聘請大批海外專家來華工作,為推動現代化建設事業起到了重要作用。毫無疑問,引進智力、引進人才,已經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調查顯示,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達136萬人,遍布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87.7%的受訪留學人員表達了回國發展的意願。僅去年,留學歸國人員的總數達14萬人,是改革開放以來留學歸國人數最多的一年。目前,在全國創辦的60多個留學人員創業園中,留學人員創辦企業5000多家,年產值逾100億元。
從全球的發展進程來看,人才的爭奪戰從來沒有停止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行將結束之際,美國派遣了大批情報人員前往德國物色有造詣的德國籍科學家和專業技術人員赴美。他們動用了100多架次飛機將2000多名德國科學家搶運到美國,其中火箭專家就有100餘人。最顯著的是美國在戰後所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中,有80%是由引進的外國專家完成的。1989年蘇聯解體後,整個獨聯體國家有20多萬名各類專門人才流失國外,其中有數萬名俄羅斯科技人員移居美國、以色列。而在移居以色列的蘇聯猶太人中有近萬名科學家和5萬名工程師,他們帶去或後來新提出的研究課題、技術項目達1000多項,極大地推動了以色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國防工業的發展。
近年來,由美歐發端爾後蔓延到亞洲的世界性金融海嘯乃至經濟危機,相繼導致很多西方大公司、大企業倒閉或者大規模裁員,以至不少優秀人才失去原有的職位。而整體經濟形勢穩定向好的中國,更兼其龐大的市場和文化容量,成為諸多世界級菁英企望重新施展才能的可靠舞台。為此,全國政協常委、國家外國專家局局長季允石說,受金融危機衝擊,一些發達國家企業破產,裁員增多,科研經費緊縮,一大批人才包括高層次人才面臨失業危險,“這為中國引進更多的優秀人才創造了難得機遇。在金融危機背景下,我們可以用較低的成本引進境外技術和人才,但原則是一定要引進高層次的、國內緊缺的人才。” 中國良好的發展前景是海歸人才頗為看重的。當前應完善引進人才的軟環境,建立更加科學的技術評價體系,實現項目評估“直通車”,同時擴大融資渠道,對留學歸國人員提供資金支持。做到待遇招人、事業留人、情誼感人。一句話,築巢是基礎,只有把巢築好了,才能把“鳳凰”吸引進來。
受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目前一股“海外抄底”之風,從房產、股市、石油礦產,甚至製造業,一直刮到了人才市場。中科院院士、理論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歐陽鐘燦尖銳指出,人才的選擇是需要經過長期接觸而得來的,不是有機會就去“抄底”,關鍵要看他的業務專長與企業發展是否吻合。比如原來在國內搞物理的,去華爾街以後搞金融了,那是由於金融泡沫把他們吸收過去的;現在泡沫破裂了,跑回國內要高薪,引進這樣的人才完全沒有必要。高新技術人才的培養需要一段時間,所以目前中國急需引進一批能夠突破關鍵技術、發展高新產業的高新技術人才。希望國內對引進人才寬容一些,不要期望每個人才都能為之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果。引進人才,首先要尊重人才,以誠相待,而不是轟轟烈烈地造勢,更不能以勝利者的心態“抄底”。
中科院“百人計劃”教授、清華大學生物化工研究所所長邢新會希望對海外華人回國創業,應該實實在在地給予他們一定的便利和優惠政策。擁有外國國籍,在辦理工作手續時容易遇到很大的麻煩。這樣的手續每年辦一次,不僅要交高額的費用,還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還有創業環境,目前國內很多評價體制並不一定適合歸國人才。比如,每年都要檢查科研人員做了什麼研究。歸國人員需要寬鬆的、鼓勵性的評價體制。建議為廣大留學歸國人員提供無障礙、一站式、個性化、全方位的服務,為他們創業、就業提供良好環境。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偉平是首批長江學者獎獲得者,他肯定國家加大從海外引進高層次人才的力度,正逢其時,是個大好事。但要注意到,在實施“千人計劃”時,要培養和鞏固本土傑出人才,避免“請來女婿氣走兒子”的情況發生。
顯然,實施“千人計劃”,既要加大政策創新和落實力度,注意借鑒國際經驗,解決引才用才中遇到的新問題,使海外高層次人才引得進、用得好、留得住;還要集中資源、優化政策,加快推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建設,積極探索建立與國際接軌的科研、管理和創業機制,創造有利於人才充分施展才華的工作環境。同時,加強與海外高層次人才的情感溝通,尊重他們的愛國心、事業心和自尊心,切實做到引才引心。從國家長遠發展計,必須探索建立特聘專家制度,形成高層次人才的新型使用和激勵制度。充分調動用人單位等各方面的引才積極性,為引進人才創造更好的創新創業範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