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社評:中國經濟穩定出口才能全面復甦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11-07 00:20:45  


 
  一般認為,自改革開放以來,這是中國經濟發展模式從世界加工廠的“中國製造”產品出口型向大規模開發內需型的轉變。一些外國人士甚至提出中國出口導致世界經濟失衡的怪論。然而細究起來,大不盡然。

  中國從2001年至2007年的經濟增長,主要是消費與投資兩大內需拉動的。2001年投資消費的貢獻分別是4.1和4.2個點,當年的淨出口還下降0.1,全年經濟增長8.3%。而2005年、2006年、2007年淨出口拉動增長0.2至0.7個百分點,剩下8個點全是投資、消費內需拉動的,且兩大內需拉動均在4.2個百分點左右。由此可見中國的經濟增長並不是主要由外需拉動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指出,認為中國是出口依賴型國家和以出口為主導的經濟增長模式,這種說法不準確。

  由於中國具有比較優勢,主要體現在不流動的專有要素即勞動力和土地上,使得中國在低端產業上具有競爭優勢。這種國際分工產業鏈其實並不是什麼壞事,是中國的要素組合優勢和國際分工的趨勢結合在一起而出現的情況。而國際產業分工鏈條是發達國家跨國公司主導的,這個國際分工格局不是靠人民幣升值能解決得了的。現實狀況是中國企業的海外投資很少,簡單按GDP計算,表面上中國經濟的出口依存度很高。但發達國家有大量的跨國公司在海外,跨國公司在海外創造的國民總收入要遠遠大於他們本國的GDP。跨國公司用不著從國內生產再出口,他們在全球布局,然後計入自己母國的國民總收入。中國的情況恰恰相反。一向以來,中國企業海外投資處處遭遇壁壘和封鎖,只好利用自身的要素比較優勢,承接國際產業轉移。

  正如盧中原所指出,“國際產業分工鏈條成因非常複雜,不能簡單說中國出口依存度高,中國就成了問題的原因和禍根”。他強調,“只有把國際分工格局改了,才能解決中國出口多的問題。但哪一個發達國家政府能有這個本事讓跨國公司不這麼做?很難。所以,中國出口多,不是中國的問題。”  
  
  有人指責中國出口導致世界經濟失衡。但統計表明,中國的出口占世界的比重非常低,2008年中國只有8%,而德國為9%,卻沒人說德國把世界經濟弄失衡了。2007年中國出口只占高收入國家出口總額的5%,也不能說是高收入國家的出口把世界經濟弄失衡了。關鍵是現行的國際貿易統計方法存在很大問題。比如從中國出口的蘋果多媒體播放器,150美元的出廠價,300美元的市場零售價,中國實際只占有其中3至5美元的加工費,剩下140多美元是在日本增值的。因此從中國出口一個蘋果多媒體播放器,只能計5美元,而不能計150美元。據悉,最近美國一位退休華裔勞工部副部長提了一個很好的建議,說要讓西方國家體認這一狀況,必須改變一些統計方法。現在的統計方法都是工業革命時期遺留下來的,應按照服務經濟發展等新情況來設計新的計算方法,這樣就能客觀反映中國出口占世界的比重。

  就中國來說,擴大內需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促進經濟長遠發展的長期戰略方針,而穩定外需對於增加就業、促進企業發展、進而拉動國內消費具有重要作用,也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創造有利條件。今年以來,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對外貿易發展的政策措施,對減緩國際金融危機衝擊、提振出口企業信心、保持出口競爭力產生了積極效果。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外部需求萎縮導致出口減少仍然是國家經濟增長面臨的最大困難。溫家寶指出,“必須堅持擴大內需和穩定外需相結合,通過扎實細致的工作,千方百計穩定外需,努力把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外貿的影響降到最低程度。”顯然,發揮國家政策的拉動效應,挖掘外貿企業各方面的潛力,才能為全國出口降幅的收窄和推進整體經濟發展的作出積極貢獻。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專題: 中評社社評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