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這次選舉主打所謂的“治理牌”,迴避兩岸議題,繼之前質疑台北市花卉博覽會、新生高架道路等工程,楊淑君事件也成為“治理牌”範疇,藉此猛批馬政府無能。而馬政府的回應,也像兩岸議題被綠營牽著走,綠營喊衝,馬政府就衝,民眾也跟著衝,有異見者被迫全都噤聲。抵制韓貨、蛋洗韓僑學校當然是超乎理性行為,不應助長,但會有這種現象,就是社會氣氛所造成的,民進黨、馬政府都有責任。
“楊淑君案”如果是台灣以後處理任何公共事務的做法,凡事都跟著社會情緒走,有人喊衝就衝,這其實是非常危險的。台灣因藍綠對立激化,很多事情都會莫名其妙被上綱,尤其是涉及兩岸事務,從“東京影展”事件到“楊淑君案”,馬政府是該要建立一套危機處理的作業程序了。
其次,從“釣魚台事件”到“楊淑君事件”,很明顯的,除了台灣的獨派之外,另有特定的政治勢力及部分外國媒體故意要挑動兩岸問題。兩岸關係改善後,追求利益的美國、日本都逐漸改變其戰略,以這次的“釣魚台事件”為例,美日都極力要避免出現“兩岸聯手對抗日本”。在科技產業與台灣競爭激烈的韓國則把兩岸ECFA所形成的“CHINWAN”效應視為勁敵,與日本一樣對兩岸關係的改善都有一股濃濃的“酸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