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李建榮:兩岸勢必會越走越近,而非越走越遠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9-10 10:37:47  


李建榮:彼此多觀摩,多學習,良性循環,正面刺激,經濟攜手,文化連心,至於政治歧見的化解,軍事互信的建立,可等下一步,不要急於一時。
  中評社台北9月10日電/台灣海基會顧問李建榮近日在“兩岸公評網”發表文章說,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在台灣的“立法院”通過後,兩岸雙方經過換文後,即將生效實施,雖然這只是經濟合作互惠互利的早收清單,但是隨著兩岸執政黨有心維持並推動和平發展的大局面,以及三通帶來兩岸人民的直接往來,這條路繼續走下去,很多人會問,這條路的盡頭是什麼?是統一?是台灣獨立?還是兩岸統合?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如果兩邊人民支持這條路線,兩岸勢必會越走越近,而非越走越遠。

  文章說,在大陸方面,可能有人會有統一的急迫感,認為大陸在經濟持續讓利與進行一系列的採購,加上給台灣若干國際空間後,台灣方面應該對政治談判要有所回應,至少不應該拒絕先期的準備作業。但這種想法至少忽略了兩岸長期隔絕與政治制度、意識型態的差異,要全面讓台灣人覺得兩岸是一家人,這是需要時間的試煉。

  在台灣方面,統獨的光譜上,維持現狀始終是過半的民意支持,但隨著兩岸大交流,大發展時代的開展,這個現狀已經在改變中,獨派的人有深刻的憂慮感,擔心這樣交往下去,台灣就會被大陸統走,至於統派則是歡迎此一發展,認為中國再統一,水到自然渠成。但台灣的當權者理解定期選舉的壓力,兩岸政策只能平穩發展,不能走得太快,因此對兩岸發展速度有點微調。

  不過兩方面畢竟還是有共同的交集,那就是累積互信,求同存異,共創未來。

  經濟合作協議,雙方攜手,一起賺世界的錢,這是互利雙贏,目標清楚正確。但是在世界貿易的大架構下,台灣的確需要與其他國家簽訂經濟合作協議或是投資保障協定。因此全世界主要貿易國都會關注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的後續發展,以及台灣與新加坡開始探討雙邊簽署經濟合作協議的可行性。但政治與經濟能完全分離嗎?台灣與其他國家的官方協議,若以北京過去鷹派的思維,只要是台灣要的國際空間,就應該封鎖。但封鎖的效應就是,台灣人民感受不到北京的善意,反而是藍綠一致指責北京的排擠。因此從台灣獲准加入世界衛生大會觀察員,到台灣與新加坡經貿關係增進,足以證明北京的對台政策隨著兩岸和平發展的大戰略已經調整,北京開始願意給予台北稍微寬鬆的國際空間,但台灣四年一次的大選,時時充滿變數,因此北京的善意調整,也是有所保留,循序漸進,這應是能夠理解的。

  文章說,所以台北方面也應該讓台灣的人民了解,國與國之間的貿易談判不是那麼容易的,一定是百分之五十對五十,不可能像與大陸談的經濟合作協議這麼容易,這中間是有差別的。北京方面不諱言,因為堅持兩岸是一家人,有民族情感,所以才願意讓利。但台北其實也可以說,八九年北京遭國際封鎖時,是包括台灣在內的港、澳境外資金大力投資,才讓大陸的經濟改革開放持續向前,大放異彩。因此大陸的讓利,其實應有回饋的善意在內。最近大陸當權者在深圳特區三十年的公開講話也已經表明到這個觀點。

  所以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簽署,開始的是方便兩岸人民投資經商,講得更白點,就是幫人民賺錢。這條路,台灣的最大在野黨民進黨不是不知道,因此在八月“立法院”審議時,棄權就等於是放水。至於唯一旗幟鮮明反對者的台聯,不過是充當民進黨的側翼,維繫激進的台獨基本教義派而已。

  對兩岸關係正常發展而言,兩岸的文化交流應該是下一階段的重點。因為兩岸人民畢竟同文同種,語言、風俗、習慣甚至民間重要信仰都是一脈相傳。所以共同的中華文化根基,如何維繫住,傳承好,發揚光大,這是心連心的工程。

  文章說,政治容易有矛盾,有排擠。但文化則是有包容,有創新。兩岸恢復日據時代即有的直接通航,所帶來的旅遊、商機,直接利益已經讓周邊產業受惠受利。過去的旅遊、投資都是單向的,現在逐漸正常化後,就可以有來有往,經過深度的交流訪問,有比較,自然有感受。比方說,台灣人民經過二十幾年的赴大陸觀光、投資,已經感受到在共產黨統治下,大陸經濟層面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大陸人民到台灣寶島,則感受到在國民黨統治下,台灣從都市到鄉村城鄉差距小,市容整潔,服務業素質高,這不是一年半載或是三、五年大陸就追改得上。

  因此兩岸政治談判時間點,的確還不成熟。較好的策略,就是把握當前和平發展的難得契機,讓兩岸人民包括政府官員多接觸、多來往。彼此多觀摩,多學習,良性循環,正面刺激,經濟攜手,文化連心,至於政治歧見的化解,軍事互信的建立,可等下一步,不要急於一時。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