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旺報:台灣要求大陸撤飛彈是假議題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4-11 13:38:33  


  中評社台北4月11日電/台灣旺報今天的社論說,大陸本年度“國防白皮書”首度提出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的呼籲,引起國際媒體重視,“陸委會”顯然不願正面面對兩岸關係向前跨進一步的機遇,而以消極的方式做了回應。正巧兩岸退役將領在北京大學舉行的“戰略研究與海峽兩岸和平發展”座談會上,針對“撤彈”問題上做了一場尖銳的交鋒。這場交鋒凸顯了大陸“國防白皮書”的戰略意涵及台灣戰略思維的盲點。 

  社論說,一般而言,公布“國防白皮書”有兩重意義,一者對內,一者對外。前者,只在民主國家才有意義,是行政部門向立法及民間部門提出的國防施政報告,主在闡釋施政理念,爭取國防預算;對外則是藉著向國際社會公布“國防白皮書”,建立“軍事透明化”機制,達成軍事互信目的。這種作法,無論有無正式協定都可以片面或多邊實施。大陸公布《中國的國防》,即屬於這種國際共識、慣例的作為,旨在宣示“和平發展”的戰略意圖,爭取國際社會認同。 

  但這次中共公布的“國防白皮書”,目的不僅止於宣示意義,更有行動指標的意涵。大陸將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議題納入白皮書後,很快就在北京大學舉辦了一場座談會,邀請台灣“中華戰略學會”與對岸“軍科院”與“國防大學”退休將領們討論“軍事互信機制”議題。 

  社論說,這意味著,大陸正積極實踐其“國防白皮書”中的主張,開始推動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建立。但我“陸委會”堅持,兩岸軍事議題的協商,目前時機尚未成熟。大陸應該先主動撤除針對台灣的軍事部署,兩岸軍事互信才能建立,才能進一步深化兩岸關係的發展。這場兩岸將領座談會,台灣退役將領並未獲台方授權,亦與“陸委會”政策相左,但他們的參加,在實質意義上,兩岸在大陸主導下,已進入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的進程。 

  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本質,在追求“台海和平”。無論從東亞地緣戰略或兩岸關係而言,台海和平與穩定對兩岸或西太平洋區域發展都是有利的,台灣沒有理由反對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因此,台方提出“撤飛彈”假議題,而且是個無解的假議題,作為緩兵之計。在本質上,“撤飛彈”即是“解除武裝”,是戰敗的後果,否則就要經過雙方協商,以相互增強對方的信心,才能談到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問題。曾有大陸退役將領說,他們實在不理解,台灣為什麼在意飛彈部署地點,從戰略而言,“撤與不撤沒有任何意義”,如果大陸要打,部署在新疆飛彈一樣能打到台灣。 

  那麼,台灣為什麼要求大陸“撤彈”。首先是美國因素,美國歷次公布“中解放軍力報告”,都統計大陸針對台灣部署的飛彈數量,認為是台灣安全的“威脅”,造成台灣的恐懼感。1996年爆發的台海飛彈危機是更重要因素,當年大陸以飛彈試射威脅台灣“總統”大選,因美國航母聲援才解除危機,台灣根深蒂固建立了一個戰略邏輯:台灣安全的威脅來自大陸,大陸的威脅主要在飛彈;台灣的安全繫於美國對台安全承諾,美國航母投射台海,是美“國安”全承諾的保證。在此邏輯下,台灣戰略威脅是大陸飛彈,安全保障是美國航母。美國持續攪動這個局,自有其西太平洋地緣政治的實質利益。 

  大陸知道撤飛彈是假議題,對假議題的標準答案是:“在兩岸軍事互信機制下,撤飛彈是可以談的”,但“可以談”也是虛的。在北大座談中,大陸退役將領提出的撤飛彈五問題:部署飛彈是基於國防整體考慮、軍事部署調整不受外力影響、兩岸應互釋善意、是議題而非前提、飛彈不打中國人,除非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大陸提出的撤彈五問題虛實交錯。很清楚的是,飛彈是機動部署的戰略武器,有意義的撤彈不是“後撤”而是“銷毀”,但銷毀飛彈涉及大陸整體國防戰略,以大陸今天的複雜戰略環境,台灣要求銷毀飛彈將是極不對稱的談判主張。 

  社論說,大陸已積極展開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進程,台灣仍陷於“撤彈”假議題泥濘中。在中美政治經濟均衡關係劇烈改變的大局中,美國出現放棄台灣的主張,以避免與中國爆發戰爭。雖然這不是主流觀點,卻值得警惕。在大戰略變局中,台灣還要將兩岸關係最核心的安全議題主導權讓給大陸嗎?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