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台灣經濟日報:兩岸“薪”情大不同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4-18 15:37:30  


  中評社台北4月18日電/馬政府為扭轉經濟成長而薪資卻不漲的無感復甦困境,有意自7月1日起為軍公教加薪3%,而且高層口徑一致地呼籲企業加薪。不過,社會對此反應不一,工總理事長陳武雄甚至認為:“有被政府強迫加薪的感覺。”對照之下,這兩年大陸各地薪資猛漲,沿海各地薪資調幅更是驚人,很多台商紛紛將工廠移往大陸內陸地區。兩岸“薪”情大不同,反映出雙方經濟活力的差異與體制之別。

  台灣經濟日報今天社論指出,台灣近十年來薪資成長幾成停滯狀態,2000年至2010年平均薪資每年僅成長0.8%,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實質薪資是負成長。去年台灣經濟成長率高達10.82%,平均薪資亦隨之增加5.3%,但也僅是彌補前年受金融海嘯衝擊薪資減少的幅度,實質薪資尚不如13年前的水準。更令人憂心的是,台灣工作貧窮(working poor)問題日益惡化。根據“行政院主計處”調查,去年有360萬名上班族月薪不到3萬元,其中有104萬人的月薪不到2萬元。“窮忙族”大量增加,反映薪資差距不斷加大,高薪的工作機會愈來愈少。

  企業加薪取決於市場機制,政府高層喊話,效果有限,會加薪的多半是那些賺錢多、條件好、本來就有調薪計劃的企業;絕大多數的低薪工作者及“窮忙族”恐怕很難享受到加薪的好處。所以,政府與其向企業喊話加薪,倒不如認真營造良好的投資經營環境,吸引台商及外商大規模投資,創造新的就業需求,則自能帶動薪資成長。

  另一方面,政府也應該從制度面著手,為弱勢勞工營造有利加薪的環境。近十年台灣基本工資調整三次,而且調幅很低,去年9月“行政院”核定今年開始基本工資微幅調升600元至1,880元,漲幅3.47%。訂立基本工資的初衷是在防止弱勢勞工被剝削,既然經濟好轉,政府認為企業應該加薪,應可依循制度正軌,從合理檢討基本工資著手,由制度而非喊話決定。再者,健全工會組織及勞資協商制度,也有助企業調薪的制度化;政府應徹底檢討改進台灣工會組織比率偏低,以及勞資協商制度未能落實的問題,引導勞資雙方能依循制度協調薪資問題,促進勞資和諧。

  相對來看,大陸薪資上漲速度遠超過台灣。根據大陸人力資源公司的調查資料顯示,除2009年受金融海嘯影響外,最近五年大陸企業平均每年加薪幅度超過10%;深圳、上海、北京、廣州等城市的薪資水準約為台灣平均薪資的35%到45%。照這樣的增速估算,到2020年大陸沿海繁榮地區的薪資可能追上台灣的水準。

  這兩年因為富士康事件、日本本田公司罷工事件等刺激大陸勞工意識抬頭,北京當局為因應勞資關係變化,並緩和日益惡化的貧富不均問題,正積極推動產業轉型換代及收入分配改革,並納入“十二五規劃”中。大陸各地紛紛將攸關基層勞工薪資的最低工資標準大幅調升,平均每年調幅達15%~20%,導致在大陸沿海各地從事代工出口的眾多台商成本劇增,從而被迫將生產基地逐漸移轉至薪資較低的重慶、四川等中西部地區,形成台商遷徙潮。

  大陸薪資水準逐漸與台灣拉近,對台灣無疑是一大警訊。大陸繁榮地區愈來愈好的薪資條件,將對台灣勞動力形成強大的磁吸效應,尤其是專業技術人力及經理人才,更是大陸企業可能高薪延攬的對象。台灣高級人力已經嚴重不足,如何因應大陸磁吸效應,是極為迫切、嚴肅的課題。

  要留台灣的人才,政府必須全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及企業再造,大幅提升長期競爭力,讓企業有需要、也有能力以更好的薪資條件爭取及留住人才。為求表面績效鼓動企業加薪,是捨本逐末,不足論矣!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