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胡六點”對兩岸文化關係和兩岸同胞的精神聯繫也有開創性的重要論述,不僅從政治、法理方面論述兩岸同屬一中的立場和觀點,而且從文化、精神方面論述兩岸雙方的深厚歷史淵源和緊密的現實關係。我們知道,自90年代以來台灣社會經歷“憲政改革”和“本土化”過程,台灣民意已經變得複雜而又敏感,多數民眾的“國家認同”出現偏差或扭曲,而台灣民意,或者說台灣民眾的人心向背,在兩岸關係發展和島內政治生態中又是十分重要的因素。“胡六點”恰恰抓住了問題的症結,不是回避而是去主動應對這一問題,就兩岸文化關係和兩岸同胞的精神聯繫進行了專門的論述。這對爭取台灣同胞的認同轉變和文化歸屬感,對爭取島內民心,扭轉民意向背,是大有好處的。“胡六點”在其第三點即指出“弘揚中華文化,加強精神紐帶。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瑰麗燦爛,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寶貴財富,是維繫兩岸同胞民族感情的重要紐帶。中華文化在台灣根深葉茂,台灣文化豐富了中華文化內涵。台灣同胞愛鄉愛土的台灣意識不等於‘台獨意識’。兩岸同胞要共同繼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優秀傳統,開展各種形式的文化交流,使中華文化薪火相傳、發揚光大,以增強民族意識、凝聚共同意志,形成共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尤其要堅強兩岸青少年交流,不斷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增添蓬勃活力。我們將繼續採取積極措施,包括願意協商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協議,推動兩岸文化教育合作邁上範圍更廣、層次更高的新台階”。
“胡六點”繼承了“江八點”關於中華文化是兩岸中國人的“精神紐帶”的說法,同時對兩岸文化關係的論述做了很多發揮。與“江八點”相比,“胡六點”更加重視文化問題,更加重視精神聯繫,實際上是更加重視這些問題在島內民心向背、民意結構和社會關係中的地位和作用,當然也更加重視它們在整個兩岸關係中的分量。這主要體現在“胡六點”對文化問題的論述大大靠前,處於十分顯著的位置。“江八點”是在其第六點才對文化問題進行論述的,它指出“中華各族兒女共同創造的五千年燦爛文化,始終是維繫全體中國人的精神紐帶,也是實現和平統一的一個重要基礎。兩岸同胞要共同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與“江八點”相比,“胡六點”對文化問題的論述是放在了第三點,大大靠前了。而且,“胡六點”在論述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寶貴財富,是維繫兩岸同胞民族感情的重要紐帶”的同時,著重指出了台灣文化對中華文化的貢獻和在中華文化中的地位,也準確和有力地否定了將台灣意識視同於“台獨”意識的偏頗觀點,而將二者作了嚴格的區分,強調“中華文化在台灣根深葉茂,台灣文化豐富了中華文化內涵。台灣同胞愛鄉愛土的台灣意識不等於‘台獨’意識”。這對爭取台灣民心,改變島內民意,特別是爭取台灣意識較強的那一部分民心,改變對台灣意識和“台獨”意識有模糊認識的那一部分民意,會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實際上,解決兩岸文化問題也是與解決兩岸政治問題緊密相關的,二者互為表里、相互影響。從大戰略的角度看,應該綜合看待、統籌解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