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吳敬璉:對中國改革的頂層設計的期望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3-24 00:40:46  


吳敬璉在香港大學演講,數百名港大師生捧場,座無虛席。(中評社記者劉曉丹攝)
 
  吳敬璉指出,政治改革過去已有兩次。第一次是1980年,是中國改革實際開始的年頭。雖然1978年就開始了思想解放運動,但是實際的經濟改革是1980年秋天,在全國實行農村承包制開始的。當年8月18日,鄧小平在政治局講話,要求進行黨和政府領導制度的改革,這就是政治改革。可是到了80年代中期,改革實際上並沒有按照鄧小平的意思推進下去。1986年政府決定於次年開始進行全面的經濟改革,鄧小平當時說了很多次:政治不改革,經濟改革也貫徹不下去,所以一定要加快政治改革。1987年中共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最重要的內容就是以黨政分開為中心而進行的政治改革,不過1989年之後改革陷入停頓。

  第二次是在1993年十四屆三中全會,確立了推進更加系統和全面的經濟改革,一直到20世紀末,經濟改革有了很大推進,同時也提出了政治改革問題。政治改革主要是三方面:一是建設法治國家,二是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三是提升政治文明。雖然各方面都有一些進步,但整體來說改革推進得很慢。

  “21世紀以來,社會思潮發生一種變動,”吳敬璉說,改革開放以來市場化、法治化和民主化的改革不斷受到來自支持舊體制和舊路線人們的反對。20世紀90年代的改革取得了很大成就,到21世紀初期,經濟發展比改革滯後,表現特別好,反倒出現一種消極現象,使得很多先富起來或者掌權的人認為,沒有繼續推進改革的必要性,因為推進改革勢必影響原來的利益格局,於是改革的步伐放緩。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混合的經濟,有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權力和市場交織,腐敗滋生。在這個時候,理應繼續推進改革,可是改革放緩,使權力尋租活動日益猖獗,為一些反對市場化改革和要求強化國家控制提供了機會,又使尋租活動的制度基礎得到強化,腐敗進一步加劇,變成惡性循環。

  如何解決難題?吳敬璉開出的藥方是:繼續推進上世紀90年代的改革。他指出,通過近年來依據理論和歷史經驗進行的辯論,使愈來愈多的人認識到,倒退是沒有出路的。採取“強政府、大國企模式”管理社會和發展經濟造成的嚴重消極後果也正在顯露出來。因此,近來朝野推進全面改革的呼聲高漲,出現了形成新的“改革共識”的可能。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