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聯合報:不破除門戶矜持 斷橋遺恨何日休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8-17 09:30:10  


台灣斷橋頻仍,關鍵原因是什麼?
  中評社台北8月17日電/聯合報今天社論說,莫拉克颱風創下總雨量近三千毫米的驚人紀錄,但更驚人的紀錄其實是斷橋,僅僅省道公路橋梁就斷了十四座,若再加上縣鄉道橋梁、鐵路橋以及尚未確認的地方斷橋,估計在七十座以上,不僅超過以往單一颱風斷橋紀錄,甚至是十幾倍。面對“極端氣候”加劇,如果對橋梁的興建、維護思維不做根本的調整,不光彩的斷橋紀錄勢必再創新高。

  “橋梁是人為構造物與河川界面的整合”。這是橋梁工程的入門第一課,意思是橋梁須結合土木、結構、水文、工程地質等多個領域的知識,才能夠確保安全及發揮輸運功能。入門第一課雖說得清楚易懂,卻是台灣橋梁工程最欠缺、也是斷橋頻仍的關鍵原因。

  社論說,橋梁工程多年來一直不重視水文水理,頂多在顧問公司設計階段參考河川水文資料,就當時數據計算橋墩、跨距、基樁等的深度與強度,設計興建出平均五十年壽命的橋梁。之後不論是橋梁管理或安全維護,都不再納入水文、水理變化因素,只管橋下的水位變化,罔顧橋梁上下游的水文早就丕變,蹉跎了補救時機,直到驚覺橋墩裸露、險象環生,才想到該去借重水利,為時已晚。

  任誰都知道河川、行水沒有一刻不因自然或人為因素而改變,尤其台灣河川短促、高陡降、輸砂多、沖刷強的先天特性,以及後天水土保持、採砂等人為活動,水文、水理沒有一刻不在變化,造成上游河床墊高、下游河道刷深、主河道移位等的巨大改變。如果以為設計當時的水文會五十年不變,那這次的斷橋遺恨就不該記在莫拉克帳上,而是橋梁業主太天真之故。

  社論指,對照莫拉克造成高屏溪出海口雙園大橋、旗尾橋斷橋,進入茂林咽喉的跨荖濃溪大津橋斷橋等,都不是橋梁老化等自身因素,而是因河道移位或河床墊高帶來的水文、水理變化所致。尤其這些斷橋都不是老舊橋梁,大津橋甚至才改建沒幾年,這證明問題不在橋梁本身,是水文、地質等外在因素造成。

  跨河構造物不注重水文變化的現象由來已久,直到2000年碧利絲颱風吹斷運輸動脈高屏大橋,“監院”追究為什麼公路單位與水利單位互不聯繫後,才建立“維護河川保護橋梁安全聯繫會報”機制,有需要時由工程業主邀集水利等相關單位溝通。不過,在工程與水利界長期存在芥蒂下,初期這個會報基本上徒具形式,實質是各個單位劃清界線,甚至是互推責任的局面;直到最近,溝通雖略好一些,但也有限。

  社論又說,就拿這次災後橋梁界的建議來看,認為即使興建斜張橋、脊索橋等新式橋梁要多花幾倍預算,這個錢也應該花、值得花,不僅美觀跟得上“流行”,且大跨距的設計減少橋墩數,理論上就減少承受水流沖刷的力道,連帶減少斷橋風險。至於莫拉克造成斷橋,其實是橋面下包括水文等非橋梁因素所致,橋梁界的建議卻全未觸及,這反映形式上雖跨界聯繫會報已運作好幾年,但橋梁不重視水文的現象並未改變。

  即便業主被嚴重橋墩裸露嚇到,瞭解再不重視河川水文水理會出問題,也透過聯繫會報去徵詢水利單位;但在缺乏信任下,始終認為對方的建議太侷限,不可能解決橋梁的危機,亦不認為固床工、攔河堰那套水利手法能夠改善橋梁基樁裸露,還是要靠自己那一套局部改建或新建,才是換得橋梁安全的正辦。

  社論稱,水利界則認為橋梁業主短視,以為只在橋墩圍些蛇籠、加強基樁深度橋就可保安全,還舉頗獲好評的“國道三號”里嶺斜張橋為例,前幾年里嶺橋雖才新建完工不久,很快就有基樁裸露現象,還不是靠水利專業的在上游做固床工,讓河砂慢慢回淤,整體改善高屏溪河床安全後,連帶才解決基樁裸露的問題。

  斷橋是災後重建的重點工作,既然知道問題關鍵所在,就請彼此破除門戶矜持,攜手合作;畢竟,“橋河併治”才是正確的思考方向。


    相關專題: 水淹南台灣 半世紀最慘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