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當時茶葉盛極一時,海關總局(關稅總局)就設在大同區,而不在基隆,當時大稻埕還有許多洋行、酒家,十分繁榮,後來台北市規畫問題,加上取消產業分工制度,茶農要自產、自製、自銷,大稻埕從此沒落,貴德街等製茶廠整個移到龜山茶葉區,後來大宗茶停產,也慢慢消失了。
他指出,還茶於農後,產銷體制就變調了,因為茶農沒有加工技術,也不懂行銷,即使改良廠設置產製班,訓練如何製茶,但賣茶青的還是賣茶青,製茶的又是另一票人,製出來的茶有的自己販賣,有的賣給台北的茶行,因為語言、貿易都不懂,所以自己出口更少。
范德光強調,產製銷各有專業,並不是學了貿易就懂茶的貿易,因為茶的貿易專有名詞太多了,許多稱謂,外行人根本聽不懂,因此要訓練成一元化,根本不太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