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世界日報:論馬英九的兩岸政治現實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3-16 10:19:00  


  中評社香港3月15日電/美國世界日報12日發表社論說,馬英九日前就兩岸互動機制發表演說,將兩岸互動歷史回溯至國共內戰,雖然馬英九只是著眼於內戰“造成很多家庭流離失所,身為炎黃子孫,必須亟思解決以謀求和平。”但此一表述正可以說明:所以會成立海峽交流基金會,以及兩岸所以會走到今天,不是憑空而來,而是淵源有自。這是很重要的表述,即兩岸原為一體的認知。“中華民國”及其“憲法”非僅可以就此得以更具法源基礎,並確認兩岸的分歧就在政治體制的差異。進而可以推論,兩岸所有分歧,都得循此方向取得解套方案。 

  社論說,回歸國共內戰的歷史認識,也是今天馬英九慶祝或紀念“中華民國建國”100年的重要篇章,否則“中華民國”又與台灣何干;不論對岸的國號如何,但“中華民國”首都從南京而至重慶再到廣州和台北的播遷歷程即可完整地再現,這就是“中華民國”100年來的政治現實,包括海基會成立20年以來和對岸的互動歷程。新的政治現實是:兩岸形勢近20年來出現的巨大轉折,對台灣人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對岸的改革開放以及島內的民主化和兩岸三通。其間固然波瀾不斷,也曾危機重重,得以化險為夷且能開創新局者,正是以“和平締造者”自許的馬英九。 

  就歷史發展的軌跡回溯,國共之爭的形態顯已改變;但不變的是政治現實仍然起著絕大的作用。這就是政權之爭形成的兩個不同體制。由於內戰是政權之爭,所以兩岸不存在主權問題,只有代表權之爭,大陸仍然是“中華民國憲法”所規範的固有疆域;因為兩岸的體制選擇不同且各有調整,既有趨近之處,也存在落差。此即馬英九口中“互不承認主權”和“互不否認治權”的現狀。即兩岸之爭,既已跨越內戰階段,必要有新的認知和接觸模式,當前兩岸兩會的接觸模式即是具體寫照。 

  社論說,馬英九回歸內戰歷史,但沒有為歷史的發展描繪出個人之於兩岸的願景,即兩岸的下一步在那裡;和平固然可以是終極價值;但兩岸處在今天的政治現實中又何去何從呢?馬英九說,“不要小看海基會這樣的設計,其實背後有著複雜而清楚的理論支持與脈絡。”反之,“兩岸關係就會像我們上任前八年一樣,陷入一種停頓跟不確定的狀態;對人民當然不利。”馬英九強調,“我們不論是那一種思想、那一個黨派,都必須認清這個非常重要的政治現實。”問題出在馬英九口中的理論支持和脈絡究竟為何? 

  今年春節過後,馬英九除了要求民進黨承認“九二共識”外,進一步要求公務單位在稱謂上規範對大陸的稱謂,不得直接以“中國”稱呼對岸。這當然是意有所指,非僅要從公文書上回歸“九二共識”的一中原則,彰顯一中憲政精神;而且也是為兩岸進一步接觸鋪墊。但國民黨以及馬英九個人應該還記得“國家統一綱領”以及“綱領”內文所說:“大陸與台灣均是中國的領土”,“成立兩岸統一協商機構”,“共商兩岸統一大業”的願景和承諾。且就兩岸接觸情境言,若無“國統綱領”,兩岸又何來“九二共識”,又那有1993年的“辜汪會談”,以及今天的海基會仍可正常運作。而這才是兩岸得以和平交流的理論支持和主要脈絡。 

  社論說,政治現實既是歷史的總體呈現,也應當是掌握未來發展方向的樞紐。馬英九的政治現實既在說明藍基本認知和立場,也應對未來提出具體的發展方向。若就馬英九之於兩岸互動的階段性成就觀察,回歸“九二共識”,建立兩岸大三通以及發展出兩岸經濟合作模式,和“國統綱領”三階段論,即近程的互惠交流、中程的互信合作其實相當一致,也值得高度肯定。兩岸和平發展當然要有遠景,且要有相應的政治現實以為支撐,相信這也是兩岸人民對馬英九的共同期待。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