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富權:吳敦義倘能出席博鰲論壇 意義重大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2-03 16:52:06  


  中評社台北2月3日電/吳敦義於一月三十一日率領全體“閣員”宣佈總辭後,到五月二十日宣誓就任“副總統”,有著三個多月的“空窗期”,成為一介平民。在此期間,吳敦義可不受任何政治束縛,雲遊世界。因此,近日就傳說他有可能會循四年前蕭萬長模式,以“副總統”當選人就任前平民身分參與博鰲論壇,與李克強副總理會面(另一傳說是與習近平副主席會面)。而吳敦義本人對此也抱樂觀其成態度。

  新華澳報今天刊登富權的文章說,吳敦義循蕭萬長模式在博鰲論壇面見李克強或習近平,確是一個有利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安排。而且比當年的蕭萬長別具意義。因為李克強已預定出任國務院總理,習近平更是內定出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而吳敦義則是即將就職的“副總統”。雖然按照台灣地區憲制,“副總統”只是一位“備任元首”,沒有甚麼實質職權,但從馬英九的安排看,他個人雖然沒有連任壓力,但卻面臨國民黨爭取連任的壓力,因而正協調吳敦義、朱立倫的“接棒“事宜。因此,四年後吳敦義還有“更上層樓”的機會,而如無意外,習近平、李克強仍居大陸最高位,因而可以籍此搭建長達十年的互相溝通和信任的平台。

  不過,蕭萬長自就職“副總統”後,已不再方便出席博鰲論壇,而改由前“監察院長”出席。而吳敦義的“插花”,必須注意照顧錢復的感情,但以錢復的豁達胸襟看,他是會顧全大局的。

  博鰲亞洲論壇是一個非政府、非營利的國際組織,目前已成為亞洲以及其他大洲有關國家政府、工商界和學術界領袖,就亞洲以及全球重要事務進行對話的高層次平台。“博鰲亞洲論壇”致力於通過區域經濟進一步整合,推進亞洲國家和地區實現發展目標。二零零一年二月,“博鰲亞洲論壇”正式成立,成員包括有中國、菲律賓、日本等二十六個國家和地區,總部設在海南省的博鰲。從二零零二年開始,“論壇”在博鰲召開年會。從二零零二年開始,“論壇”在博鰲召開年會。二零零三年,身兼中國國民黨副主席的蕭萬長首度與會,與溫家寶會面,並出席“區域自由安排和更緊密的亞洲經濟合作”的分會並發表演講。此後,蕭萬長年年與會,並多次率領台灣地區的企業界領袖與會。二零零四年的“博鰲”年會,蕭萬長在“論壇”歡迎晚宴上,首度與國家主席胡錦濤會面。二零零五年年會,蕭萬長會晤了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二零零六年的年會則與國家副主席曾慶紅敘談,二零零七年年會與蕭萬長會晤的,是全國人大常委會會委員長吳邦國。 二零零八年蕭萬長當選“副總統”後,因博鰲論壇當年的年會舉行時,他尚未就職,繼續前往出席並無身份障礙,卻又具有“候任“副總統”的身份,因而北京就刻意由胡錦濤出席,籍以營造兩岸最高級別領導人會面的氛圍。這體現了北京的對台政策、策略,更臻成熟,充滿自信,既堅持原則,又不失靈活性。更重要的是,可以緊緊抓住可能會稍縱即逝的寶貴時機,推動兩岸關係有實質性地向縱深發展。

  實際上,當年的“胡蕭會”,取得了多項重要共識,包括了更加密切的兩岸經貿關係對兩岸有利,更是大勢所趨;在當前發展兩岸經貿關係的有利條件下,兩岸之間更應該攜手合作,共謀發展;實現“三通”和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是當務之急;儘快建立起溝通協商平台。這為兩個月之後進行的“陳江會”,奠定了基礎。其意涵與影響,遠大於二零零五年“連胡會”和“宋胡會”。因為“連胡會”和“宋胡會”共識,只能作為政黨交流和國民黨以在野立場推動之依據。而“蕭胡會”對國民黨執政後兩岸經貿政策的實現,產生促進之效果,有助於形成良性互動的氛圍,對於在新形勢下改善和發展兩岸關係,推動兩岸經濟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積極意義。 

  而吳敦義的與中共領導人會面,就更是比蕭萬長更深一層。這是因為,蕭萬長的身份定位是財經領袖,因而他與胡錦濤在博鰲論壇的會面,就集中在兩岸經貿交流與合作的層面上,而其所推動的“陳江會”,所商談的項目也全是屬於財經範疇。而吳敦義的身份定位,則是財經成分遜於政治及行政成分,其與中共領導人在博鰲論壇的會面,就有可能會在繼續商談財經議題的基礎上,試圖涉及政治議題,並推動兩岸進行政治對話。即使是在馬英九的“總統”任內不接觸兩岸和平協議的議題,在四年後吳敦義有機會實現“更上層樓”之後,或就是進行兩岸政治談判,洽簽兩岸和平協議,結束敵對狀態的最有利時機。因此,吳敦義的“博鰲之行”倘能成行,將會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前景和未來走向,產生重大的“引路”影響。

  實際上,吳敦義在大學是學習歷史的,因而其歷史感特強。二零零八年十一月十八日他在香港出席一個兩岸論壇時,就曾妙改毛澤東的《沁園春‧雪》:

  兩岸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惟“反攻大陸”,已成歷史; 

  “解放台灣”,又嫌霸道; 

  一國兩制,或統或獨,都為台海掀波濤。 

  俱往矣,數當前明路,和平最好!

  他在同一論壇中進行演講時還指出,目前沒有統一或者獨立的空間,但數十年後,當兩岸政治經濟發展的情況都達到一定程度時,如果兩情相悅,統一有何不可?只要有利於人類、不流血,任何形式都是可以接受的。他還表示,現在大陸方面很少提到“促統”,但對“獨”深惡痛絕,這可以理解,基本上,他也不贊同搞“台灣獨立”,不必要。因此可以說,他的“統獨觀”比馬英九更為鮮明。

  而且,吳敦義是本省人,沒有馬英九的“外省人”包袱,也不會擔心被扣上“傾中賣台”的紅帽子,因而他在處理兩岸關係的事務尤其是涉及政治事務的態度上,可能會較為進取。因此,倘他能出席博鰲論壇,並與即將“接班”的習近平或李克強會面,就將能為未來兩岸政治對話以至是政治協商埋下伏筆。

  其實,在吳敦義出任“行政院長”之前,他已曾以國民黨秘書長的身份,四次進出大陸,陪同吳伯雄主席訪問大陸或出席國共論壇,並出席了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在中南海瀛台所設的家宴。在二零零八年“總統”選舉中,吳敦義作為國民黨秘書長,主導中常會通過了“拒領公投票”的決議,粉碎了民進黨的“入聯公投”陰謀。由此可見,吳敦義是一個有敏銳度和有魄力的政治才幹。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