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邱復生:兩岸電影可合作展現中國人價值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7-16 00:29:25  


 
  兩岸三地的電影在互相交流下也有一些變化,他分析,例如香港從1997年回歸已經15年了,當時很多香港電影人認為大陸市場看好,投其所好,但都不成功,所以一直在檢討,拍片風格逐漸回到地方化,劉德華的“桃姐”就是一部非常香港文化、屬於香港體裁的電影,所以在港台都賣得不錯。

  他表示,台灣拍片沒有限定體裁,有輔導金協助,多半是導演發動拍片,屬於創作主義,美國好萊塢是製作人發動拍片;兩者差別在製作人會思考如何回本;導演比較憑感覺;歐洲也是導演發動,所以拍片比較多元。大陸講求國家主義,有審查、管理,體裁上比較有一些導向,但大陸片商近年開始有一些商業主義。

  他指出,大陸拍片的內容,都是小時候看到美國拍攝的大場面戰爭片、大製作的片子,因此在實現小時候的夢想,最近在檢討為何成本少的片子能在兩岸三地都賣得不錯?原因就在於兩岸三地的共通性;所以兩岸三地的電影乃至於文化交流,就是在追求如何串起兩岸中國人的價值觀。

  他說,大陸片到台灣的比例不對,台灣核准引進10部大陸電影,但經常連10部都不足,賣得也不好,可能是因為發行策略及取材地方化的問題,每次都是拖了很久,盜版都出來了才拿到台灣來,例如大陸非常賣座的“讓子彈飛”,拖了半年才拿到台灣上映,而且台灣人看不懂,沒有共嗚。另一個問題,是大陸的片商也不在乎台灣的市場,他們比較在乎國際,希望得獎,實現夢想;台灣的電影也憧憬能在國外得獎,獲得國外的獎助拍片,因此不會擔心市場問題。

  他表示,兩岸文化融合很多情況可以靠電影,因為為了求票房,可以去掉很多差異化的東西,就像兩岸關係發展講的“先易後難、化繁為簡、存異求同”,所以兩岸合作拍片慢慢的會愈來愈多,朝向國際化,用電影去告訴西方人什麼是中國人的價值觀。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