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台灣史專家程玉鳳新解四郎探母為何屢演不衰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8-05 00:40:25  


程玉鳳當年表演國劇。(照片:程玉鳳提供)
 
  她說,記得當年在藝術館演出時,台下掌聲如雷,尤其因為她不是京劇的科班出身,卻可以一樣表演“吊毛”,也就是頭和手不著地的空翻跟斗,代表楊四郎過關時被宋軍以絆馬繩絆倒,他從馬上摔下來。這是個非常高難度的動作,一般業餘票友很少會翻吊毛,她是業餘學生演員卻能做到,台下觀眾看得驚歎不已,掌聲不斷。

  她表示,歷史上有楊家將,但沒有“四郎探母”這個故事,但為何從清朝道光年間演到現在還百看不厭,屢演不衰?兩岸開放後,大陸京劇團每次到台灣表演也一定會演這齣戲?

  她分析,原因是“四郎探母”的故事背景是戰爭造成骨肉分離,四郎被擒,招為遼國駙馬,仍然思念故土家人,冒死偷回宋營探母,孝心動人。兩岸分裂後,來台的老兵想念大陸上的母親家人卻不能相見,這齣戲演的就是老兵的心情和無法回去探母的心聲,所以每次演出必定爆滿。兩岸開放探親後,她問過返鄉的老兵,發現劇裡面“見娘”一折,四郎看到佘太君長跪不起,母子抱頭痛哭的場面,正好就是開放大陸探親後,老兵回鄉見到母親的情景。

  她說,老“立委”陶百川於1987年4月在報上撰寫文章,建議政府能不能為現代的四郎替他們想辦法,讓他們可以回去探母,結果7月15日政府就解除戒嚴令,開放大陸探親。當年由於國共戰爭,造成這些老兵近40年無法返鄉骨肉分離的悲劇,政府在人道親情的呼喚下,終於開放大陸探親,“四郎探母”這齣戲發揚“孝”道,合乎重視倫理、親情的傳統中華文化,竟然成為改變現代歷史的一齣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