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馬英九主持將官晉任 高談仁安羌大捷抗日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12-26 14:27:26


馬英九在台上致詞。(中評社 倪鴻祥攝)
 
  他指出,今年九三軍人節特別派人到緬甸迎回二戰期間10萬左右在當地犧牲的遠征軍英靈,當時一開始就締造仁安羌大捷,當時以不到一個團、800人的兵力,解救了被日軍圍困的英軍7千人及美國傳教士、各國新聞記者及婦女5百餘人,這場規模不大但意義重大的戰役,使得盟軍對中國戰力刮目相看,當時是1942年4月,到了1943年1月美英兩國主動表示願廢除不平等條約、建立平等新約,也取消了在中國的特權,例如當時的上海還有美國法院。

  他說,1924年國父孫中山去逝時,在遺囑裡提到“最近主張召開國民大會及廢除不平等條約”,當時沒有人能想像到可以在多年後實現,也因為這樣,政府後來把1942年1月11日訂為司法節,1943年蔣委員長還應邀出席開羅會議,會中通過開羅宣,其中非常明確宣誓,日本竊自中國的領土,例如東三省、台灣、澎湖必需歸還“中華民國”,這麼清楚的宣示,使得光復台灣變成軍方非常重要的任務,終於在1945年實現。

  馬英九表示,仁安羌之役間接提升了國家地位,也使得二戰後能以五強之姿參與戰後規劃,包括聯合國在內,這都顯示出軍方在艱困的時候還能派軍遠征援救,所以特別把陣亡將士英靈迎回到忠烈祠安置,直到今天,當年被解救的英國軍官還出書稱道中國人救了英國人,雖然日後大陸失守來到台灣,但軍方仍堅持保衛台灣、建設台灣與守護台灣而努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