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英九基金會今舉行“馬習會三週年政策研討會”,7日下午進行第二場討論。(中評社 倪鴻祥攝) |
他說,台灣若要參與國際空間,現在面臨三個選擇,一是實力原則,就是正面對決,下場就會很悲慘。第二個是馬政府的協商談判,先控制兩岸惡化的關係,也就是擱置爭議,進行對談,下一步且戰且走。第三個選項是台灣可受傷害的前提下相應不理或冷處理,WHA、國際民航組織、東盟、TPC不能加入都沒關係,蔡政府從執政之初的第二選擇往第三個選擇,這是台灣之福嗎?
他表示,除了靠美國外,邦交國多寡也很重要,因為這才能幫忙“中華民國”的國際法人地位與權益,但現在常被政黨人士、名嘴評為窮、小、黑,令人遺憾。民眾現在對國際參與的認知與熱情逐漸減少,其中重要原因就是“國家認同”分裂,例如東京奧運正名,正一點點的撕裂“國家”社會,沒有民眾支持,政府對外政策的力道會受很大的挫傷。
黃奎博表示,大家應正視中國大陸在國際組織的角色與力量,所以不能只和美、日、歐盟等國談,不能不跟中國大陸談,任何忽視中共因素的對外政策,都是不負責、不理性、不健康的,因為因素永遠存在、始終存在,要做的是透過外交努力、兩岸關係改善,讓兩岸惡化關係暫時控制。目前在沒有解方的當下,勸蔡政府別限於意識形態,應在馬政府時打下的基礎上多做些事,幫人民找到利益,這是沒有解方的解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