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台媒批“農委會”只會花錢 執政這麼簡單嗎?
http://www.CRNTT.com   2021-03-15 10:26:12


大陸自3月1日起暫停進口台灣鳳梨,一年約影響4萬公噸,佔台灣鳳梨總產量一成。(中評社資料照)
  中評社台北3月15日電/中國大陸3月1日起暫停輸入台灣鳳梨,一年影響約4萬公噸,約佔台灣鳳梨產量的一成。蔡政府又宣布各類補助措施,台媒評論,“農委會”近年來對農民真是越來越好,農產品出狀況就補貼、收購,沒有錢解決不了的事,但是這樣對台灣農業長久發展是好嗎?

  根據《中時新聞網》分析報道,農業產銷失衡有各種因素,有些是人為的貿易因素,有些是天然災害,甚至豐收過頭都會穀賤傷農,“農委會”固然可主張發錢有理,但以往產銷調節緊急經費可以只用到一小部分,為何政府現在動輒大手筆砸錢?

  最主要原因就是“農委會”只在乎表面,花錢搞大內宣,組織網軍1450,只看輿論風向做事,所以遇到緊急問題時就想先花錢消災。

  “農委會”為讓鳳梨外銷澳洲,提供高額補貼運費,就是明顯案例,被嘲以運費比水果還貴,欠缺經濟性思維,況且鳳梨4月才開始收成,真正有問題的時機是那時。但這就是“農委會”的思考邏輯,因為現在新聞正熱,即使賠本,也硬要展現外銷去澳洲的“實力”,在媒體上風光了幾天,4月鳳梨盛產時,“農委會”如何搞定鳳梨才是見真本事。

  由於“農委會”現在已建立“會給錢”,而且“很阿莎力”(乾脆之意)的形象,坊間已有人開玩笑,以投機口吻說,沒事就搞個“開心”農場,反正隨時都有機會能報農損,開心爽拿政府補貼,政府還會收購農產。

  這樣子的“農委會”真好做,遇到問題就大撒錢,若有人質疑,就責怪他扯台灣農業後腿、欺負台灣農民,但這是長久之計嗎?農政單位無法從根源應對產銷失衡,每次都用收購來解決問題,不就是個永遠堵不起來的財務黑洞嗎?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