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第三屆兩岸孫學研究學術論壇”台北會場與會者。(中評社 倪鴻祥攝) |
中評社台北11月14日電(記者 倪鴻祥)兩岸研究孫學機構14日舉行孫學研究學術論壇探討孫中山的歷史意義。會中討論辛亥革命時各國銀行團不借款給孫中山,卻借給袁世凱的原因,台灣大學前副校長包宗和指出,各國在華利益事實上是不平等條約,其正當性有問題,使得各國沒安全感,質疑新政府不認前朝的帳,所以孫中山借款不成主要與當時情勢有關。
今年為孫中山155周年誕辰,中國文化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兩岸關係發展協會、陳守仁孫學研究中心主辦,香港孫中山文教福利基金會、台灣極忠文教基金會協辦,上午透過視訊舉行“2021第三屆兩岸孫學研究學術論壇”,台北方面由澳門理工學院名譽教授、前文化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陳守仁孫學研究忠發起人邵宗海主持。
上海東華大學副教授袁哲透過視訊指出,武昌起義(辛亥革命)後,孫中山立刻前往歐洲與英國、法國借款,希望獲得外交支持,當時清廷及袁世凱勢力也都向英法借款,但英法兩國駐華人員既不看好清政府,也對孫中山革命黨人缺乏深入了解,而是把中國國內混亂的局勢看做是扶植袁世凱的機會,因此建議銀行團借款給袁世凱,後來袁世凱果然借到錢。
包宗和表示,當時銀行團借款重要依據,在於借錢的對象能履行清朝原有的國際義務,例如英法等國在中國都有自己的國家利益,會考量革命成功之後到底誰能代表新政府,是孫中山、黎元洪或袁世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