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9月27日電/台灣中華日報今天社論說,馬英九去年頒贈台南孔廟“聖德化育”匾額,其尺寸、形制、用辭出現不同見解,台南市文廟管理委員會特別舉行座談會進行討論。台南孔廟是“全台首學”,大成殿內懸掛的歷任元首匾額數量,冠於各地孔廟,此為其一大特色,匾額的製作與懸掛必須格外慎重,並形成一種制度。
社論說,匾額在漢民族文化中有悠久的歷史,通常掛在門楣、壽梁或坊梁上,被視為附屬於傳統建築的重要元素之一。由於匾額中有落款年代與立匾人信息,往往成為研究歷史的重要線索,也是極富意義的文化資產。匾額除了做為建築物門面標識外,也可當做身分地位的象徵,並有祝福歌頌的作用。
孔子被尊為至聖先師,歷代都極為尊崇,但孔廟和其他傳統建築不同的是,廟內匾額楹聯極少,其製作與懸掛都有嚴格的規範。北京孔廟,有清朝康熙到宣統等九位皇帝的御筆匾額。依照清制,天子即位後要到國子監“辟雍”講學,稱為“臨雍”,然後將景仰孔子的御筆題詞,製成木匾掛在孔廟大成殿內,全國各地孔廟則臨摹比照辦理。
各地孔廟的“御匾”通常為九塊,但也有些許出入。民國初年,袁世凱當上大總統,祭孔後親書“大總統告令”,製成匾額掛在北京孔廟大成殿正門內側上方,與康熙“萬世師表”匾額相對。袁世凱死後,繼任的黎元洪取下九塊清朝“御匾”,自己仿舊制題了一塊“道洽大同”匾額,掛在原康熙“萬世師表”的位置。
一九七九年,首都博物館在北京孔廟成立,九塊“御匾”都被重新掛回去,但黎元洪的“道洽大同”匾額留在原位不動,康熙的“萬世師表”匾額則被移到大成殿外正門上方,形成與各地孔廟不同的特例。
社論指,台灣曾經割讓給日本,宣統的“中和位育”匾額,未能頒送台灣,因此台灣各地孔廟的“御匾”只有八塊。台南孔廟除有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等“御匾”外,還有蔣中正、嚴家淦、蔣經國、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等歷任“總統”贈匾,是台灣“御匾”最多的孔廟,凸顯“全台首學”的地位。
馬英九所贈“聖德化育”匾額,被指為尺寸太小,和送給台北孔廟的“道貫德明”內容不同,違背過去慣例,且落款“台南市孔廟”有“矮化”意味。“總統府”非常重視地方意見,專程派員南下參與座談,並彙整各界看法,再考慮是否更換適當的匾額。
依照清朝“御匾”規格,木匾長約六米、寬二點五米,每字一米見方,金字書寫,四周雕刻群龍戲珠圖案,除了四個大字和御印之外,並無上款及下款。馬英九所題匾額,和“御匾”比起來顯得有些分量不足,這或許流露出平民化作風,但身為“國家元首”,為孔廟贈匾是何等莊重的事,仍應以大格局審慎為之。
社論指出,陳水扁因貪污等罪一審被判處重刑,其所贈台南孔廟匾額是否取下,曾引起熱烈討論。台南市文化觀光局認為,犯罪的是個人,不是“總統”這個職位,陳水扁的匾會照掛;不過,歷代“元首”的功過,將留待後世公評,台南孔廟的“御匾”,很值得欣賞與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