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在雲林、在台南看到了很多現代的農民,有些是穿著時尚的女生,但是她們栽培的蘭花,在全世界行銷;我們在美濃,看到鍾鐵民先生一家人,與農民密切地互動,並且一邊耕作一邊進行文學藝術創作,是客家農業與文化、藝術並存的一種典範。
我們還看到很多實例,這些從都市返鄉的青壯一代,他們正引領一個新型的經濟、新型的生活文化的開端。如果我們能夠成功地將這些個案,發展成一個全面性的產業與經濟的改構,我們將在鄉村地區及二線城市創造出所謂的現代的“在地經濟”,它將是一種複合式的經濟型態,有農村、農業,有創新研發、有文化藝術的創作、有休閒產業,甚至於可以與鄉村景觀及水土保持相容的輕度工業生產。這種產業型態可以供應外銷的商品,也可以同時供應國內的需求。而且有強化知識、科技與人文的元素,讓商品的價格可以提高,讓生產者的收入也可以提高。
所以,政府應該要翻轉思考的軸線,加速、全面的催化這個發展模式,在政策上注入必要的資源,建構必要的基礎建設;以及提供
土地、資金與技術上的協助,有計劃地引導有夢想的青壯人口回到家鄉,從事“在地經濟”,把活力帶到台灣的每一個社區。
我們也應該將部份創新、創意的產業導入二線城市及鄉村,在國外很多鄉村及小鎮是創新及創意產業孕育的地方,主要是因為政府提供了社會基礎建設;例如:便利的交通、通訊、舒適安全的生活環境、及優質的教育,以及各種誘因,讓企業及人才願意留在鄉村發展。台灣也應該有這樣的決心與努力來發展鄉村產業,為鄉村經濟帶來新的面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