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富權:卜睿哲比許信良更能看蔡英文本質?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2-06-03 16:35:34


  中評社香港6月3日電/曾兩次出任民進黨主席,並在主席任內提出“大膽西進”口號,因而在黨內展開“中國政策大辯論”的許信良,認為蔡英文是民進黨內的開明派,只有蔡英文才能拯救民進黨,並率領民進黨處理好兩岸關係,因而也只有蔡英文才是民進黨二零一六年重新執政的希望。但是,曾任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主任的卜睿哲卻不是這樣看,反而認為蔡英文是阻礙民進黨靈活調整兩岸政策的絆腳石,甚至勸告剛接任民進黨主席的蘇貞昌要與蔡英文做出區隔。

  新華澳報2日刊登富權的文章說,實際上,卜睿哲在應邀赴台出席馬英九的第二任“總統”就職禮返美後,在一場研討會後回答媒體詢問時說,蘇貞昌將會延續蔡英文的方向,把民進黨提升為具有競爭力的政黨;但如何把民進黨的得票率從百分之四十幾提升到百分之五十以上,黨內有不同主張,蘇貞昌必須有效整合。尤其是在兩岸關係政策方面,這是民進黨內部最大的分歧,也是蘇貞昌面臨的最大挑戰;但他認為蘇貞昌是很有能力的政治人物,相信蘇會全力以赴。他更指出,蘇貞昌必須調整大陸政策,並與蔡英文過去提出的政策有所區分。這是民進黨內最具分歧的問題,美方將會觀察如何演進。 

  許信良與卜睿哲相比,究竟誰才是真正掌握了民進黨的脈搏?按照卜睿哲的說法,是否是許信良“當局者迷”,卜睿哲自己“旁觀者清”?這確是一個值得觀察的問題。

  實際上,從種種情況看,許信良是一個唐吉珂德,雖滿懷理想,也具有戰略意識,卻沒有實力,也沒有戰術手段。二零零零年的“總統”大選,他與陳水扁競爭黨內出線權不成,就脫黨自行參選,結果只獲得七萬九千四百二十九票,得票率僅為百分之零點三,遠低於其送交“中選會”的三十四萬八千一百份連署書(經“中選會”審核後,符合規定的連署書為二十八萬四千八百九十九份);而今次民進黨主席選舉,許信良雖然“獨家”在其政綱中提出了“救扁”和“挺英”的口號,但得票卻墊底,僅得二千七百六十三票,得票率僅為百分之二點四九。這可能是由於他曾經離開民進黨十多年,因而已經脫離了民進黨的價值觀,而民進黨人也不認為他能代表民進黨。

  這確是極為諷刺的事。其實,許信良的最大罩門,是“一本通書睇到老”,以經驗主義行事。在自己成為“黨外”英雄時,是與街頭暴力有關的,比如他在脫離民進黨參選桃園縣長而發生了“中壢暴動”;又如他欲結束海外流亡強闖回台灣,有數萬人主動跑到國際機場迎接他,而差點又釀成暴動。因此,他對動輒就是數万人參與的大型群體活動刻骨銘心,以為可以再打“悲情牌”,因而在“立法院”門前絕食。誰知成了掀不起大波浪的小茶杯,與當年“黨外”人士絕食靜坐時,許多人前往助陣並紛紛捐款支持相比,有天淵之別。由此可見,許信良根本就沒有意識到,在台灣地區已經實行民主政治之後,尤其是民進黨人也已曾執政八年,因而已流失了打“悲情牌”的正當性。

  至於卜睿哲,可說是真正的“旁觀者清”。不過,也有可能是他的“經驗主義”在起主導意識作用。實際上,二零零零年陳水扁上台前後,卜睿哲是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奉華府指令與陳水扁進行了交涉,終爭取到陳水扁在其“五‧二零”就職演說中,寫下了“三不”即不宣佈獨立,不更改“國號”,不推動“兩國論入憲”,與李登輝建議的不推動改變現狀的“統獨公投”,沒有廢除“國統綱領”和“國統會”的問題,合稱“四不一沒有”。

  請注意,其中一個“不”--不推動“兩國論入憲”,就是針對由蔡英文奉李登輝之命而炮製的“兩國論”的。在此前李登輝公開發表“兩國論”時,震驚了海峽兩岸,也震驚了白宮,卜睿哲奉華府之命,多次與李登輝交涉,並了解到是“兩國論”的操盤手是蔡英文。可能正因為如此,卜睿哲就對蔡英文有“定見”,直至如今仍未能釋懷。可能是由於卜睿哲頻頻奔走而令到陳水扁感到心煩,因而在決定於台美斷交二十多年後,首次向美國人頒授勳章時,就竟是頒給卜睿哲的副手--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副主任楊甦棣,並直稱楊甦棣是“親愛的老朋友”,簡直是“當卜睿哲透明”。對此,卜睿哲更是“寒冬臘月飲凍水,點滴在心頭”。

  如果說,蔡英文起草“兩國論”,還只是“受命之作”,由不由己的話,那麼,蔡英文“澄清”在陳水扁的談話內容,就是直接出自蔡文自己的旨意,因而更令卜睿哲印象太深刻了。實際上,二零零零年六月二十七日,卜睿哲陪同一批美國學者晉見陳水扁,親自聽到陳水扁說,他可能接受兩岸過去關係“一中各表”的共識。卜睿哲當即將此回報白宮,並認為這是繼“三不”之後,美國人向陳水扁施壓的又一個成果。因為陳水扁此語是向卜睿哲在場的美國學者說出,就含有向美國“輸誠”之意。但在隔日,“陸委會主委”蔡英文卻舉行記者會,澄清新政府並不認為兩岸在一九九二年有共識,即使有也是“各自表述一個中國”。這種“以下犯上”的做法,悖離行政官僚論理,也等於是否定他向白宮的匯報。這固然是蔡英文本人的立場作風使然,但卻使卜睿哲親身領會她的“強勢不合作”。而在二零零八年民進黨敗選“總統”拱手讓出政權後,民進黨士氣低落,蔡英文出來收拾爛攤子。卜睿哲以為“非典型”的黨主席會走出一條有別於“典型”民進黨時代的新路,結果在陳雲林抵台談判時,蔡英文竟然發動數萬人上街,釀成了暴亂,被稱為“暴力小英”。這當然也引起了正在華府智庫布魯金斯研究院東北亞研究中心進行研究,密切關注台灣政情的卜睿哲的高度關切。“新偏見”加上“舊定見”,當然是認定蔡英文如同陳水扁一樣,都是惡化兩岸關係的“麻煩製造者”。

  何況,蔡英文在競選“總統”過程中,曾經否定“九二共識”,反對“ECFA”。作為希望台灣也能像西方民主政治那樣有政黨輪替的卜睿哲,當然是不喜歡蔡英文,而寄望於蘇貞昌。但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卻又是能否實現再次執政的罩門,因而卜睿哲就好心提醒蘇貞昌,必須與蔡英文作出區隔。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