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富權:剖析蘇貞昌面臨的嚴峻挑戰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8-08 10:38:26  


  中評社香港8月8日電/新華澳報今天刊登富權的文章說,由於在“第二十一屆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究會”舉行前夕,民進黨進行換屆選舉,蘇貞昌當選新一屆主席,而在主席選舉過程中,他曾經提出要調整兩岸政策,縮短“最後一程路”,爭取二零一六年“總統”選舉中再次實現“政黨輪替”的主張,引發各方注意,因而大會中有幾篇論文,就是對蘇貞昌出任主席的前景進行剖析的,包括台灣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教授潘錫堂的《從蘇貞昌就任黨主席到民進黨全代會看其路線轉型、黨務改革、權力競逐等挑戰》,筆者的《對蘇貞昌是否及何時會調整兩岸政策的初步研析》,廈門市台灣學會副研究員曾建豐的《試析蘇貞昌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浙江台灣研究會副秘書長陳淩雄的《試析蘇貞昌的挑戰和機遇》、還有澳洲MONASN大學博士候人許建榮的《“台獨”:民進黨逐漸淡化的圖騰》等。

  潘錫堂在論文中指出,在多方競逐中,民進黨完成黨主席改選,在競選中創下民進黨自一九九八年以來的最高投票率百分之六十八點六二,當選人蘇貞昌創下歷屆黨主席最低得票率百分之五十點四七。這兩個數字凸顯蘇貞昌必須面對的重大考驗,從黨內整合到兩岸破冰。他上任後,在黨內必須因應蔡英文勢力不斷壯大;在黨外,必須走出和傳統民進黨不一樣的路線。而民進黨進入“蘇貞昌時代”以後,能否大開大闔的開創新局,恐怕不能寄以過度樂觀的看法。因為蘇貞昌就任黨主席之後,很可能就是民進黨出現分裂危機的開始。他如何以廓然大公的立場與兼容並蓄的胸襟,整合各路山頭派系?如何以前瞻具體的政策和理性務實的路線,展現民進黨堪可重新執政的能力?不但是民進黨能否重獲人民信心的關鍵,更是蘇貞昌責無旁貸的使命。但衡諸現實,蘇貞昌要想達到這些目標,恐怕是困難重重。

  實際上,民進黨轉型與路線調整,蘇貞昌似不可能有所突破。因為,蘇貞昌權力基礎未穩固之際,若貿然倡議黨的轉型和路線調整,必然會受到黨內質疑,對他自己當然不利。以兩岸政策為例,蘇貞昌聲稱要與中國大陸“全方位對話”,也提出在“不預設前提,有適當身分”原則下,不排除與中國大陸相互往來。但這些只是枝節問題,重點是,他究竟承不承認“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他是否同樣主張“台灣中國、一邊一國”?他首創的“台灣共識”與蔡英文的“台灣共識”,究竟有何不同?又如何保証中國大陸會接受?

  尤有甚者,蘇貞昌當選黨主席,掌握了黨機器,卻面對黨內二零一六年挺蔡反蘇的強大勢力已公然集結;這必使蘇蔡競逐二零一六年的權力鬥爭更趨激烈,也必使民進黨的轉型工程更加困難,甚至將告擱淺。因為,以蘇蔡之爭的實力比較,不論從甚麼角度看,皆非十分懸殊;所以,蘇蔡二人為盡量爭取代表綠營在二零一六年出線,即必須照應包括獨派在內的各種勢力,寸土必爭。於是,“權力鬥爭”就綁住了“路線轉型鬥爭”。在此時看,許信良所說的“蔡英文路線”,及謝長廷推倡的“憲法”共識/“憲法各表”,似皆寄望於蔡英文;但“獨派”在蘇蔡之爭中,儼然已旗幟鮮明地挺蔡,蔡英文非但不可能在路線上擺脫“獨派”,反而要回應及拉攏“獨派”,以抵制蘇貞昌。

  總之,蘇蔡之爭是赤裸裸的權力鬥爭,整個民進黨各派系是以誰較有可能贏得二零一六年的想像,來捲入蘇蔡之爭;而蘇蔡二人,由於勢均力敵,必須攏絡各派系以贏得二零一六年在黨內出線,即很難帶領脫胎換骨的大轉型工程。從今日起,蘇卡英,英卡蘇,卡四年,難道不會卡住了民進黨的轉型前景?

  曾建豐指出,蘇貞昌要想更上一層樓,就必須整合派系、確保黨內團結。蘇貞昌就任黨主席後,在中央黨部人事(一級主管)佈局以及權力核心(中執會、中常會)改組方面,採取“廣結善緣”、“雨露均沾”策略,甚至不借“紆尊降貴處理人際問題”,如簽署“聲援陳水扁保外就醫案”,與“死對頭”謝長廷、遊錫結盟,並與“魔鬼交易”支持蔡同榮選中常委(結果蔡自己手氣差“同票抽簽”不中落選)等。目前黨內已基本形成“新蘇連(新潮流、蘇系、綠色友誼連線)”陣線為權力核心、謝系、遊系、“獨派”等“派系大合作”的局面,而唯一被“淡出”權力核心的是“英系”(蔡英文)人馬。蘇貞昌的用意很明顯,就是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將競爭對手蔡英文擋在牆外”,徹底“邊緣化”。從目前“派系大合作”的情況看,各派系顯然都有自己的盤算,這些派系或為了直接參與權力分配與資源分享,或出於保存自身實的需要、或出於“西瓜偎大邊”心理,都能暫時與權力核心(蘇貞昌)保持和諧與合作,形成“恐怖平衡”,而未來一旦進入權力鬥爭的關鍵時刻,如“七合一”地方選舉候選人提名,二零一六年大選候選人提名等,這些派系未必會再給蘇貞昌“留面子”,完全有可能再次掀起“反蘇”、“卡蘇”大戰。何況有不少派系,儘管自己沒有足夠的實力覬覦二零一六年大選,但他們心中卻有“另一顆太陽”——蔡英文。

  陳淩雄指出,儘管蘇貞昌順利當選黨主席,取得民進黨中央的主導權。但蔡英文不甘失去政治舞台,也在積極網羅人才,培植班底,可能使民進黨出現“兩個中央”。一是蔡英文通過參加各種政治活動,努力維持政治光環。如幫助黨內同志輔選,參加黨籍“立委”成立服務處活動,接受專訪為大學畢業生“指點迷津”,在臉書上發表致馬英九的公開信,大動作批馬,維持個人能見度;二是推出自己的人馬參與地方黨部主委的角逐。與黨主席同時進行的地方縣市黨部主委選舉中,蘇系丟失了最具指標意義的新北市和台北市,蘇貞昌的子弟兵張宏陸和李建昌,最終都以非常懸殊的差距敗給蔡英文支持的候選人,尤其是新北市,缺乏實戰經驗、倉促投入選戰的蔡系人馬羅致政,最後以近一倍於張宏陸的優勢當選新北市黨部主委,結束蘇貞昌系統掌握新北市(原台北縣)黨部十一年的歷史;台北市黨部主委,亦由親近蔡英文的市議員莊瑞雄連任。至此,“五都”黨部主委中,除高雄市王聖仁公開表態挺蘇之外,其餘四都黨部主委都是親蔡或與蔡交好的人物,似乎蘇蔡之間正在上演一出“地方包圍中央”的戲碼,形成黨中央由蘇貞昌領軍掌控,地方由蔡英文看守割據的局面;三是蔡英文積極培植自己的班底,成立辦公室和小英基金會,與黨中央上演搶人大戰,大有成立影子“中央”、二零一六卷土重來之勢。在蘇貞昌就任黨主席,掌握黨機器後,仍有前副秘書長洪耀福等具有實戰操盤經驗的重要黨工追隨蔡英文,顯示目前蔡英文仍具有挑戰黨中央、與中央互別苗頭的實力,民進黨出現“兩個中央”的局面不無可能。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