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3月12日電/2年前的現在,挑起民進黨重任的蘇貞昌,不只1次說過“謙卑才能學習,反省才會進步”;但時間過去,他曾徹底反省,2012年黨的假團結導致“總統”敗選嗎?有謙卑思考為何黨的政策表現,無法獲得信任嗎?這兩道大哉問,蘇貞昌顯然沒給人民滿意的答案。
中國時報今天特稿指出,從綠營內部問題來說,兩顆太陽、寸草不生,是目前派系惡鬥最佳寫照。一個黨明明有兩顆以上的腦,原可互蒙其利,結果卻因蘇貞昌對同志處處提防,變得各懷鬼胎、互不信任,讓整個黨缺乏集體的理想性目標,只剩個別派系領袖對於個人政治前途的想像。
以攸關民進黨能否執政的兩岸議題來說,中國事務委員會為何變調成“會而不議、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的空殼單位?
黨的中國政策為何只能原地踏步?根本原因,不就是山頭間“壁壘分明、有你沒我”的內鬥結果嗎?
就外部問題而言,近年來民進黨發展封閉,十多年來累積的資源,本應由社會共享;結果現在卻只由當權者關起門來獨享,鮮少與人民對話。
昔日“運動性格”生鏽鈍化,與社會連結愈來愈低,人民信任度隨之下降。
無論是公民力量崛起、柯文哲現象爆紅,還是林義雄出手籌組新政團,背後重要推手,不就是民進黨自己嗎?
對內不團結、對外不負責的結果,就是讓民進黨支持度欲振乏力。因此,隨著主席改選將屆,後人會怎麼寫蘇貞昌的歷史定位,決定就在他一念之間。
如果這樣一位主席,仍想拚連任,那麼,5月25日主席開票那一天,就是他政治生命戛然而止的時候。
反之,蘇貞昌若懂得“後退就是向前”的道理,選擇避戰主席,讓黨免於一場腥風血雨的內戰,不僅能替自己留一口“總統”氣”,其所留下的歷史定位,至少暫時還不會以“失敗”作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