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11日電/只要比較秀水街和華爾街,就可以知道中美的相似和關聯。秀水街與華爾街,一個代表實體經濟,一個代表虛擬經濟:一個代表製造業的前店後廠,一個代表服務業,儘管這類服務業幾乎沒什麼前店後廠,但有所謂的 Office(辦公室);一個代表勞動力、土地、資本要素價格不斷地走低,一個代表信息、知識、信用價格不斷地升高。
秀水街的成功可以視為是靠犧牲勞動力、土地、資本三要素換得廉價的出口競爭力。在秀水街,信用發揮作用的空間不大,而遠在大洋另一邊的華爾街卻信用膨脹。簡化地說,是以秀水街為典型代表的低廉商品,成全了華爾街的價格上漲。一個地方的信用低,必然伴隨著另一個地方的信用高。秀水街的廉價商品換來的資本累積,最後又被十分低廉地輸送到華爾街。於是,華爾街的信用價格節節攀升,與之相呼應的是,秀水街的信用功效一直沒有發揮出來。
這種“雙街模式”就是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一個縮影。它不光存在於北京和紐約,也不光存在於中國和美國,還廣泛存在於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它也不光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開始的現象,而且也是中國超越農耕經濟不得不交的追趕學費,這一交就是171 年。在171年的追趕型經濟中,尤其是最近30多年,中國把一切要素資源和商品價格都投入到工業化和城市化,越是不斷地傾向於工業化和城市化,越是把其他一切價格壓得低低的,從而換來城市化和工業化的資本。
在筆者看來,不少新興國家在實行追趕型經濟的過程中都面臨同樣的問題。追趕型經濟的策略,使少部分領域、產業、階層的人先富起來,集中資源發展局部和區域產業,即使是整體外貿盈餘,但由於發展不平衡,內部顯得很脆弱,當外資撤離、外貿大跌的時候,這些國家就會紛紛出現問題。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就是追趕型經濟這一內生性問題的體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