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專譯:基辛格大膽建言 中國聽得進?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7-01 01:09:47  


 
  過去的兩個世紀之中,英國和美國是霸權國家,訂立並掌控“全球公共產品”包括安全、財政穩定、主要儲備貨幣和貿易開放。當今,美國和G7國家已經越來越不能提供這一切。然而,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國家亦力所未逮。有鑒於此,涵蓋發達國家和新型國家的G20集團應該提供上述的“全球公共產品”。在一個多極世界,即使中國到2050年成為最大經濟體,在可預見的將來這些“產品”也將會成為新規範。

  挑戰在於,全球治理能否在沒有一個主導強權國家的形勢下建立。

  作為世界最大債權國,中國可以透過經濟發展在穩定中東和北非發揮重要作用,這不僅僅基於能源安全,也出於整個世界的利益。畢竟,中國業已在歐洲透過購買最困頓國家的債券發揮重大作用。

  在阿拉伯革命浪潮之中,一直有很多人提到中東和北非“馬歇爾計劃”。在近期召開的G7峰會上,法國總統薩克奇提出為此籌集200億美元。此乃空口承諾,因為發達國家已經是“泥牛入海”,自身陷入赤字和主權債務危機。

  為何不以“胡錦濤計劃”取代“馬歇爾計劃”,在G20的贊助下中國利用部分龐大貿易盈餘,連同海灣國家一起來助益全球體系?如基辛格所建議,正如“馬歇爾計劃”形成二十世紀美國的上升義務與自身利益,因而塑造出世界秩序,那麼現在是否中國也是時候以此方式來擔當新的角色?

  中國人該聽進基辛格的建言。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專題: 中評社編譯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