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故宮一直處於游客接待超飽和狀態。圖為2007年五一期間故宮外增設的臨時售票點。
|
中評社北京7月28日電/中國目前進入了“後世界遺產時代”,世界遺產的申報與審批,是“前世界遺產時代”的核心要務;合理利用則是“後世界遺產時代”的核心問題。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北京故宮,近年來深陷“肥胖症”的苦惱,每年接待遊客總人次屢創新高,幾近不堪重負。故宮的現實折射出北京文化旅遊的結構性矛盾:局部開發過度與整體開發不足同存,資源消耗過大和資源浪費嚴重並舉,景點收益的微觀計較過多,區域發展的戰略考量過少,“十二五”期間,北京的文化旅遊亟需根本轉型。
故宮開發保護存在四大問題
故宮的定位是國家級博物館,占地72萬平方米,其中的房屋建築、階梯甬道、津橋花園等,均受《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嚴格保護,故宮裡隨處可見“請勿觸碰”的提示牌。
但近年來,故宮一直處於遊客接待超飽和狀態。《故宮博物院2003—2008》顯示:2002年,故宮接待遊客713.7萬人次,2005年835萬人次,2006年877萬人次,2007年970萬人次,2008年949萬人次。按一張門票60元計算,2008年故宮的門票收入已達5億元。按照故宮自己的計算,其日最大接待量是6萬人次,日最佳接待量是3萬人次,而2008年10月2日,故宮單日接待遊客14.82萬人,是其最大值的2.47倍,是其最佳值的4.94倍。多年來,故宮的年接待總人次雄踞北京第一,比如2006年,故宮的接待總人次是頤和園景區的1.14倍,八達嶺長城景區的1.4倍,天壇公園景區的1.71倍。過多的遊客已對故宮的路面、台階、彩繪、局部裝飾等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和損害。
故宮深知自身超重的危害性,希望通過提高門票價格,利用價格杠杆來調控業已超負荷的參觀流量,同時增加收入,輸血文化修繕。但事與願違,2002年—2009年,八年間故宮的遊客總人次增加了33%。故宮的文化保護狀況並未得到根本性的緩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