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兩岸60年 武力→冷和→談判→?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6-29 11:18:39  


去年六月十二日,北京釣魚台國賓館,海基、海協兩會恢復制度化協商,兩岸進入協商新時代。
  中評社台北6月29日電/自一九四九年兩岸隔海對峙以來,中共對台政策因台海形勢變化,歷經三次重大調整,雖萬變卻始終不離“一個中國”原則。從毛澤東時期的武力解放、和平解放台灣,到鄧小平時期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以及現今胡錦濤的和平發展─兩個“胡六點”,都是如此。

  聯合報報道,六十年來的兩岸關係,從武力對峙、冷和時期,走向談判和解,承載無數兩岸家庭的悲歡離合,也是人類受時代擺弄的宿命與縮影。

  隔海對打 互指是匪幫

  一九四九年國民黨退守台灣,蔣、毛隔海對打,互指匪幫;一九五○年韓戰後,美國軍力介入台海,蔣介石得以在台灣休養生息,但也斷了他重返中原的希望。

  一九五五年萬隆會議,中共與美國有大使級談判接觸,中共總理周恩來適時提出“和平解放台灣”主張,取代“武力解放台灣”,並逐漸形成“一綱四目”。

  一國兩制 對台的主軸

  “一綱四目”是“一國兩制”的前身,“一綱”即台灣必須統一於中國,是中共六十年來對台政策的主軸。

  一九七九年元旦,中共鑑於內部政治和國際環境變化,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停止對金門砲擊,宣示中共對台方針政策從“武力解放台灣”轉變為“和平統一”,也宣告兩岸進入“冷和”階段。

  開放探親 結束不往來

  “告台灣同胞書”後,一九八一年九月,中共全國人大委員長葉劍英發表“關於實現和平統一”的九條方針政策,即“葉九條”;八三年,鄧小平闡述“一國兩制”的構想,即“鄧六條”。直到八七年台灣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結束兩岸隔海相望,老死不相往來的局面,兩岸開始互動往來,中共各種對台政策,才有機會展示在台灣人民面前。

  兩會成立 仍缺乏互信

  九一年,兩岸先後成立海基、海協會,作為白手套協商管道,兩岸進入協商時代。儘管當時兩岸高層有“密使”往來,但是雙方缺乏互信,談判變數多。九五年台海軍事危機,兩岸關係急轉直下,又回到了政治對抗邊緣。

  民進黨勝 失落的八年

  九九年李登輝的“兩國論”,北京中斷兩岸協商;兩千年,北京視為主張“台獨”的政黨民進黨贏得大選,兩岸關係進入“失落的八年”。這期間,北京數度調整對台策略,但成效不大,必須仰賴美國,透過中美“共管台海”的策略,防止台灣踩進北京眼中的“台獨”紅線區。

  去年馬政府上台,兩岸關係大幅改善,北京意識到這是發展兩岸關係難得的歷史時機,兩岸關係飛速前進,完成通航、通郵及通商,北京講了三十年的兩岸“三通”,不到一年時間就完成,兩岸關係邁入全新階段。

  60年交手 談判是正道

  兩岸六十年來的交手,顯示談判協商才是“正道”,唯有在“和平、和談、和解”的基礎上,才能真正推動兩岸關係邁向新紀元。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