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央日報:正視台灣產品競爭力流失的警訊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3-31 11:03:04  


若是台灣無法與主要貿易夥伴簽署FTA或類似的協議,恐怕台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會被其他國家產品大幅超前。
  中評社台北3月31日電/台灣產品在美國與大陸市場的佔有率逐漸下降之際,台灣一方面要重視創新研發,增加產品的附加價值,提升產品自身的競爭力,畢竟產品好就不怕價格競爭。 

  中央日報網路報今天社評指出,最近台“主計處”公佈的幾個統計數字,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台1至2月外銷訂單成長52.9%、工業生產成長51.9%、景氣對策信號呈現紅燈,表示經濟景氣正在快速復甦當中;憂的是台2009年在美國與大陸市場的占有率雙雙呈下降狀態,顯示台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在衰退當中。政府應該正視台灣產品競爭力衰退的警訊,儘快提出解決對策。 

  在美國市場的佔有率方面,大陸、加拿大與墨西哥分佔前三名,2009年的佔有率依次為19.0%、14.4%、11.3%,而台在美國市場的佔有率則從2007年的2.0%下滑至2009年1.8%。 

  社評說,在大陸輸美產品中,有許多是台商在大陸製造的產品再輸出美國,這樣的三角貿易型態,我們還可以接受,尤其是我們自大陸市場賺取巨額貿易順差,可以彌補我在美國市場佔有率下滑的不利局面。但是我們也不可輕忽,美國自從與加拿大、墨西哥簽署北美自由貿易協議(NAFTA)後,彼此間降低關稅與非關稅貿易障礙,使加拿大與墨西哥的產品在美國市場上享有競爭優勢,也導致其他國家產品在美國市場上處於不公平的競爭狀態。 

  在大陸市場的佔有率方面,我們由2007年的10.6%,逐年下降至2008年的9.1%至2009年的8.5%,2009年超越台灣的有日本的13.0%、東協的10.6%與韓國的10.2%。兩岸距離相近、語言相同、文化同源,比起其他國家的企業,台灣企業在大陸市場先天上就有獨特的競爭優勢,然而,這幾年實際狀況說明,台灣產品在大陸市場的佔有率逐漸被韓國與東協產品超越。 

  尤其韓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是台灣產品的主要競爭對手,包括電機設備與零件、光學、照像儀器及其零附件、塑膠及其製品、機器用具及其零件、有機化學等,在這些產品中,許多台灣製品目前仍有與韓製產品一較高下的可能,但是一旦韓國與其他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議(FTA),產品能夠享有額外5-15%的關稅優惠、以及降低非關稅貿易障礙,台灣產品的競爭力無疑會被韓國產品大幅超越。 

  另一方面,從今年1月1日起,大陸與東協成員,有超過90 %的產品實施零關稅,整體而言,平均關稅從目前的9.8%降到0.1 %;而東協成員對大陸的平均關稅從目前的12.8%降到0.6 %。相較而言,台灣出口至大陸與東協的產品平均還要徵9%至12%左右的關稅,價格勢必較高,競爭力勢必大幅下降,如果再加上大陸與東協雙方大幅排除非關稅貿易障礙,台灣產品的競爭力無疑也會大受影響。 

  在面對台灣產品在美國與大陸市場的佔有率逐漸下降之際,台灣一方面要重視創新研發,增加產品的附加價值,提升產品自身的競爭力,畢竟產品好就不怕價格競爭。但另一方面我們也要與主要貿易夥伴簽署FTA,為企業開創公平、完善的大環境,否則台灣企業在不公平的競爭狀態中,很難長久經營下去。 

  若是台灣無法與主要貿易夥伴簽署FTA或類似的協議,享有FTA所帶來的關稅與非關稅貿易障礙,以及投資方面的優惠條件,恐怕台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會被其他國家產品大幅超前,政府應儘速思考因應政策,以免國際貿易市場被全面取代。 

  然而,過去政府也曾努力與其他國家簽署FTA,但目前僅與中南美洲五個邦交國簽署FTA,範圍有限,我們更該努力的是與我貿易金額較多的對象,包括大陸、美國、歐盟、日本、新加坡等才更具意義。 

  社評最後說,面對台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下降,再加上區域經濟整合的浪潮,與大陸洽簽ECFA,並與其他國家洽簽FTA,降低關稅與非關稅貿易障礙,為兩岸投資與貿易往來開創更公平的經營環境,的確有其急迫性,這也正突顯馬英九提出今年四大施政目標的重要性,包括全民共享的經濟復甦、加強研發創新、推動節能減碳、以及參與區域經濟整合,讓我們共同努力,挽救台灣產品競爭力流失的頹勢,為我們的後代子孫開創永續發展的新局。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