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時:馬政府應大幅改組“內閣” 一新耳目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4-27 14:18:24  


  中評社台北4月27日電/據媒體報導,台“行政院副院長”朱立倫將在五月中旬或下旬辭職,以便正式投入新北市長的選戰。在幾乎同一時點是馬英九就職兩周年,依慣例他也該對全民就過去一半的任期往後做一番檢視、向前提出一套改造前景。可惜的是,馬英九兩年來的執政績效似乎並不理想;不論從哪一份民調來看,最近三季以來民眾支持度均不見起色。因此,“往後檢視”的工作恐怕難有可觀之呈現,而馬英九在五二○唯一能夠帶給人的,大概只有放眼未來,提出一套足以振奮人心的改革方案與藍圖。 

  五月朱立倫副院長辭職,勢必會牽動一批“內閣”改組。

  中國時報社論認為,這改組的幅度必須要大、必須要俐落、必須要展現出改革向前的決心、而新閣人選必須要讓台灣人民一新耳目。政壇老官僚或商場的大老闆一定不喜歡“閣員”變動;他們或則是現有權力結構的受益者、或則與民間廣大的聲音全然脫節。但馬英九若是想改變他不到三成的民意支持度,就必須要擺脫這一批舊包袱的羈絆,勇敢地開拓一片改革的氣象。 

  首先讓我們為馬英九剖析以往“內閣”的癥結弊病,以及未來的改革方向。馬英九第一任“閣揆”劉兆玄,其特點是長於規劃、傲慢自持、不善溝通。第二任“閣揆”吳敦義則剛好相反:以庶民式制約反應全然取代政策規劃的體系性,再以便給口才唇劍舌槍應付外在挑戰。劉兆玄能運籌帷幄,但缺少在民粹沙場的一線戰鬥能耐;而吳敦義雖能在各個戰場偶獲勝利,但毫無大戰略布局,以致戰場小勝卻無力扭轉政局的失敗。吳敦義掌政八個月,執政的民意支持始終平平,其原因即在於此。 

  當初馬英九找吳敦義組閣,應該是著眼於吳敦義的政治敏感度,及其與馬之木訥頗為互補的風格。沒錯,馬與吳在個性上確有互補作用,而既為執政團隊,尋求成員之間的互補與綜效自是理所當然。但是我們要提醒馬英九,執政團隊要能運作良好,不只在於“總統”與“閣揆”之間的互補,更在於“閣揆”與“閣員”之間。既然吳院長是長於政治操作、辯才無礙的政客,那麼“閣員”就必須要是一群有政策論述能力、有執政方向理念、有熱情為其政務付出的人。然而現在的“內閣”成員卻多非如此。 

  劉兆玄確有運籌睥睨的能耐,但在其強勢領導之下,“閣員”的規劃能力也就不那麼重要,服從性遠重於開創性。劉下吳上之後,若干“近乎事務官”的部會首長頓失所怙,服從民粹“閣揆”幾乎是淪為看報“治國”,整個“內閣”施政也就沒有方向感。過去九個月來,除了楊志良、陳冲、彭淮南等少數“閣員”還能畫出一道施政軌跡外,其餘多數部會幾乎都是乏善可陳,更不用說若干部會的荒腔走板。而朱立倫既然早知要請纓北戰,短短數月在吳敦義身邊也就少有宏圖。 

  社論認為,五二○之後的副“閣揆”與重要“閣員”,都必須要找能與吳敦義“政治短線”性格互補的、有戰略視野與能力的、對部會政務有論述深度的人來擔綱。目前檯面上不少只有事務官格局的部會首長,斷無補足吳敦義政策方向空闕的能耐。如果這一批“閣員”不能大幅更替,則人民將難以感受到任何改變,也自然會合理預測一波波的美牛、產創、健保、賦改事件必將不斷重演。台灣人民無法再經歷這種沒有方向施政的凌遲,而馬政府的民意支持度,也不可能在這樣的怠惰環境中有所改善。 

  在任期屆半前夕,馬英九其實只需要問自己兩個問題:(一)當前的“內閣”表現是否得不到人民的支持?(二)許多部會首長是否根本就欠缺政務官的論述能力?如果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清楚了,就必然會得到大幅度改組“內閣”的結論。那些“以不變應萬變”的惰性政客,總是會擔心這、擔心那。但是以楊志良署長為例,他經驗不多、偶爾犯錯、直來直往,不理會官場陋習,卻因其勇於為政策辯護,而成為民調最高的“閣員”。自副“閣揆”以下,馬英九一定要以楊志良為“低標”,延攬一批優秀人才入閣。唯有如此,五二○才能有一新人民耳目的效果。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