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聯合報:和民進黨商榷民主“進化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7-19 10:50:56  


解嚴廿年過去,民進黨竟仍留戀肢體衝突的格局,“國會”動不動就演出暴力流血場面。
  中評社台北7月19日電/台灣“立法院”再打一架其實不是新鮮事,在野黨藉口退出臨時會,顯然也已招式用老。聯合報今天社論指出,回顧台灣民主歷程,從改革年代走來,一路口號響亮、行動猛烈;但解嚴廿年過去,民進黨竟仍留戀肢體衝突的格局,“國會”動不動就演出暴力流血場面。這趟民主旅程,越走風景似乎越蕭瑟。

  試想,廿年多前民進黨在“立法院”打架、丟椅子、扯麥克風,什麼抗爭手段沒用過?但當年是為了終結萬年“國會”、為了促進政治改革、為了打破一黨獨大,這些手段固然激烈,卻也能獲得民眾相當程度的支持,目的是希望台灣政治走向更成熟、更民主的境地。如今,“立法院”歷經廿多年的民主選舉,一黨獨大早已打破,萬年“國會”早已作古,政權也已兩次輪替;民進黨卻仍耽溺於對峙、霸台的衝突戰術,還在指責對手是“多數暴力”,民進黨沒發覺自己一直在原地踏步嗎?

  先談“代議政治”的精神。“國會”席次是經由各地民眾投票而產生,“立委”根據選民的託付,在“國會”行使議事、立法之權,這就是代議政治的本質。目前的“國會”結構呈現藍大綠小,或許不符合民進黨的利益,但這正是台灣民眾集體的政治選擇,這樣的民意,任何政黨都應該加以尊重。這是民主政治最基本的遊戲規則。

  民進黨無法在“國會”取得多數席次,主要原因是其國家認同有偏激傾向,族群主張亦流於狹隘,因而無法取得多數人民的信任。此外,民進黨在執政的八年,無法有效證明自己的治理能力,無法拿出積極的經濟策略來引導台灣的發展;這也讓不少民眾心存疑慮。民進黨不思在這些本質問題上自我反省、改進,卻一味訴諸肢體衝突,恐怕只會讓民眾愈發反感,使自己愈難以翻身。

  再說,“立委”的產生方式歷經多次改革,無論是單一選區兩票制,或者席次減半,都是民進黨倡議並參與討論的結果。“國會”的產生程序既已無可置疑,民進黨卻拒絕承認自己不獲多數選民認同的事實,不斷在“國會”硬拗杯葛,甚至不時動員上街示威;這種表現,恐怕已不只是缺乏民主素養,而是根本無意承認民主政治了,民進黨自己難道沒有覺察到嗎?

  選舉是民主的必要手段,“國會”理性議事則是政治實踐的重要場域。民進黨的問題,在過度沉迷於象徵性的政治杯葛,對實質性的政策討論卻蜻蜓點水,甚至刻意迴避切入;長此以往,不僅將使政府決策處於缺乏制衡的狀態,也將導致立法的粗糙和失衡。從這點看,民進黨作為在野黨,不僅是失職,也是不負責任的。反ECFA,只是最新的事例之一,卻集中反映了綠營廿年缺乏進步的硬拗心態。

  事實上,台灣民主發展近年處於遲滯狀態,與民進黨一直留戀過往、不願往前走,有很大的關係。不可否認,在台灣民主萌芽階段,民進黨有過不可抹滅的貢獻;然而,當台灣政治到了“轉大人”的階段,民進黨卻拒絕長大。一個以打架、杯葛為能事的在野黨,其實是一種自我矮化與自我邊緣化;它失去了為“國家”指引方向的力量,台灣民主政治更如何提升?

  回顧這廿多年走過的軌跡,民進黨失去的,何止是當初黨外前輩呼籲改革的熱情和理想,甚至也失去了自己的追求目標。廿年的時間不算短,民進黨檯面人物已經換了一批臉孔,台灣社會也已是一個世代更替,誰還會認同“立院”粗暴對抗是民主的神聖象徵?

  台灣民主需要進化,朝野政黨皆然。

  社論最後提醒民進黨三件事:一是回到忠誠反對黨的位置,二是採取合乎比例原則的抗爭制衡,三是運用積極的思維來思考並論述台灣的問題。如此,才能找到一個在野黨存在的價值,並重新獲取民眾的認同。一個政黨可以拒絕長大,但台灣主流社會不會選擇跟隨那樣的政黨。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