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世界日報:台灣的大選熱季和新世代的選擇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4-09 21:31:26  


  中評社香港4月9日電/美國世界日報9日社論說,馬英九日前委託同黨籍的台北市議員闕枚莎至黨中央代為領表參加黨內初選,並請出九大社青和九大學青社團代表陪同造勢。除要呈現兩個九大的諧音“九九”和“久久”外,也在爭取年輕世代的認同。這和民進黨蔡英文爭取“首投族”,或蘇貞昌力求貼近年輕人,都有主打年輕族群的共同趨勢。這會是一場新形態的選戰。

  在台灣逐漸邁入老齡化的社會當中,年輕人所以能吸引大選參選人,當然值得探究,這不但和選舉熱度有關,也會是左右台灣未來政治動向的關鍵。當然也可以預判,因為年輕世代的參與和投入,相關話題和選戰只會更熱鬧。然而,台灣的政治果然可以因為新世代的參與而樂觀看待嗎? 

  社論說,如果說台灣大選動員將由年輕人看重的話題引爆熱點,或有其邏輯。因為年輕人今天掌握的媒體工具,特別是具有公共平台和論壇性質的網路,即兼具及時擴散和反饋效應,讓政治人不得不嚴肅面對網路批判,並追索網路話題的流向。固然網路和民意趨向未必等同,但絕對有關聯且不可坐視。

  面對新世代或網路族群,參選人除了通過網路爭取支持,還得坦然面對網路論壇的批判風向。特別是公共政策議題,網路話題以及論壇批判,也確有其實質意義,非但可以創造議題,左右議題選項,更可及時號召街頭動員。

  社論說,如果說台灣近來最熱門的爭議,從核電安全、高耗能加上高汙染的石化產業取捨、校園內外的霸淩事件、大法官提名涉及的“恐龍法官”事件、針對豪宅買賣開徵奢侈稅到貧富落差加劇,無一不是網路熱點,進入初選階段的候選人,非僅不分藍綠都得表態,而且還得假手新世代為之傳播,發揮創意和巧思。

  年輕族群掌握網路的技術條件以及網路本身的特質,就台灣社會言,既是話題產生點,也是口碑流傳的所在。易言之,不論是話語權乃至解釋權,既由此分流也藉此匯聚。所有政治話題和爭議在這裡都可以無限延伸,而且有向兩極分化的態勢。若論製造刻板印象,也非網路莫屬。

  選舉行為以及選舉動員當然要借重網路吸引新世代,也需要藉由網路話題和討論來升溫。但網路爭取認同的條件來得快,去得也快。在往復擺盪之間,參選人與其隨著外部話題起舞,不如拿出更能吸引選民的真材實料來,讓選民能夠檢驗有無實踐條件,以及可以看得到的具體行動。也非如此才可能主導選舉話題。是以在大選升溫的同時,還要看到不同議題和不同表現形態的溫差,準確拿捏溫差可能造成的長短期影響。

  以日本地震海嘯複合式災變帶來的核電廠意外為例,見諸網路媒體的批判就有極大溫差。日本在災變之餘如何對待核電廠,會因此更依賴核電,還是從此走向非核家園?台灣又當如何因應,和大陸的核電協商是否得更加把勁;再如台灣的石化工業在節能減碳和生態保護反汙染的要求下,參選人又該如何面對一波波的抗議浪潮? 

  社論說,再如貧富可以憑感覺判斷,參選人面對新世代如何給出感覺可能比政策更重要。但不論是感覺或需要充分信息才能得出判斷的議題,一個負責任的參選人就有必要掌握節奏,而非供給選舉文宣而已;當然,作為新世代選民或會因個人愛憎及偏好跟著感覺走,但事關台灣前途者,候選人就得更冷靜些,使用或回應網路傳播時得更理性些。

  網路可以為選舉升溫,但未必有條件讓新世代網民平心靜氣地坐下來;網路可以傳達理性的政策訴求,但未必能提供新世代網民判斷的依據。這不是說網路不具備理性討論的虛擬空間,而是網路族群特別是新世代有無耐性吸收必要的信息作為判斷的依據。藍綠初選候選人是否願意且敢於“用感覺傳達理性”,應是台灣大選升溫後的首要考驗。

  社論說,固然,世代交替就是江山代有人才出,且活力充沛。馬英九、蔡英文和蘇貞昌的民調均僅停留在三成五至三成六之間,且差距不過兩個百分點左右,新世代的動向就更具關鍵意義,也會是藍綠的決戰點。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