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5月7日電(記者 郭至君分析報道)全球化開啟了一個跨越國界的時代,經濟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飛速發展的效應已經不可避免地擴大到了政治領域。而民主是政治全球化的中心,也是政治全球化帶來的必然結果。中國已經成功加入全球化浪潮,並在世界舞台上扮演著愈發重要的角色。因此我們認為,為了進一步發展,中國應該實行且必須堅持其具有特色的民主政治體制,原因如下:
一、中國式民主為國家帶來良性發展
說到民主,很多西方世界的媒體或者政治人物都覺得中國其實沒有什麼民主可言,而事實上中國現在是有其具有特色的“中國式民主”的。儘管這種“中國式民主”引來了西方一些國家的非議和懷疑,甚至被稱為是“偽民主”。但我們認為,中國式的民主是結合了中國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等多種原因誕生的產物,雖和西方民主大不相同,卻也的確為國家帶來了良性發展。
Charles Tilly在《民主》中提出了促進民主的三個主要過程:對獨立權力的抑制、種類不平等的消除和把信任網路融入政體。眾所周知,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政治的變化是多方面的,包括廢除了領導職務的終身制、釋放了社會自主和個人自由的空間、完善人大制度、發展黨內民主、建設服務型政府等等。從這些變化中不難看出,中國正在實行且堅持著其具有特色的民主政治體制,並且摸索到了中國現今應該走的民主之路。
二、民主政治體制沒有統一的模式
長期以來,人們習慣於用西方發達國家的民主化版本來定義民主。因此,多黨政治、自由競選、言論自由、軍隊國家化、分權制衡等,就順其自然地被看成是民主化的“通用指標”。但西方的民主適合中國現在的國情嗎?我們認為答案是否定的。
西方的民主並不能保證自由、尊嚴或發展,它可能滋生貪婪、破壞性的資本主義、合法性的腐敗。至少,西式民主是明顯不適用於中國的。約翰•奈斯比特在《中國大趨勢》中判斷到,“中國正在構築一種新的民主。有最高層的領導人,也有廣大的群眾,領導層發出指示,人民也可以提出倡議。這是一種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結合的機制”。
因此,民主政治體制沒有統一的模式。“中國式民主”不意味著中國在民主的價值和原則方面會有完全不同於西方的理解和解釋。條條大路通羅馬,我們認為,只要以“人民當家做主”為民主的根本,任何模式的民主政治體制都是可以接受的。
三、中國民主政治體制尚在萌芽階段
Charles Tilly在《民主》中提到,“民主化是動態過程,總是不完善的並且永遠面臨著去民主化的危險。”對於中國來講,改革開放不過是30幾年前的事情,相對完善的民主政治體制還遠遠未有建立。
民主選舉和言論自由,兩個重要的民主標誌,中國都做得遠遠不夠。試想,如果缺乏社會信任關係,缺乏有效法律執行機制,人民又如何會相信極少數代議制選出的政府官員,能真正地為民做主?如果連發表任何言論都要小心翼翼,一個國家又談何民主?
我們認為,中國的民主政治體制還在萌芽階段。政府需要讓人民真正感受到政府在傾聽人民的聲音,真正得讓人民認識到服務型政府的存在,真正的讓人民知道,他們的一句話也有著不可忽視的力量。
中國現行的民主有一定的弊端,要改變,但時機未到。Charles Tilly在《民主》中強調,“如果國家缺乏監督民主決策和將其結果付諸實現的能力,民主就不能起作用。”因此,現在中國應該做的,就是繼續堅持其“中國式”民主政治體制,一步一步提高整體國民素質的民主意識,在民主道路上穩步前進。
總的來說,民主是好東西。正如溫家寳總理所說,“中國的民主制度會依照中國的國情循序漸進地得到發展。這也是任何力量所阻擋不住的。”我們認為,為了健康的發展,中國應該實行民主政治體制。不進則退,堅持探索民主的道路,中國才能向前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