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主席2019年給參加“熊貓杯”征文大賽的日本青年的回信(受訪者提供) |
青年交流是民間交流的一面,比如說我們做的“熊貓杯”——日本青年感知中國的作文征集大賽,我們在2015年中日關係最困難的時候開始做,今年已經是第十年。我們每年請10-20位獲獎者到中國,帶他們到各地做深度訪問,進行座談,回日本之後他們明顯感覺對中國的認識更深、更全面了。我們就好比是在用滴灌的方式做日本青年的工作,久久為功、集腋成裘。現在也有好幾百位參加過這種體驗的日本青年走到工作崗位上,活躍在中日交流的現場,慢慢地成了發揚中日友好的繼承人,這也正是總書記所期待的。“熊貓杯”獲獎者中有一個青年在2019年春天時給總書記寫了一封信,在信里表達了他對中國文化和中國文學的喜愛,總書記很快就給他回了信,並鼓勵他投身到中日友好的事業當中來,這件事也給我們這些辦青年活動的人很大的鼓舞和鞭策,讓我們覺得青年交流確實大有可為。
還有一面就是文化交流,需要用有溫度的文化交流去感動大家。去年11月,日本的日中文化交流協會訪問中國,大家在交流中都非常動情,他們回憶當年跟中國文化交流的故事,我們也講《人民中國》這麼多年以來注重文化外宣的傳播特點。我們談得非常投機,最後形成的共識是,中日關係越是困難,就越是需要有溫度的人文交流,拉近兩國人民的心靈距離,促進民心相通。我們彼此都受到了鼓舞,接下來還要做更多的事情。
這一次在兩會上我們提交了一個聯名提案,就是要加大扶持力度,推動人文交流。提案的全稱是《關於務實增進人文交流,為促進中國式現代化營造良好的外部輿論環境》。其中的主要觀點就是,疫情已經過去了,我們應該恢復線下的、面對面的交流;另外,對於“走進來”的人,我們也應該盡量給予方便,以便更快地恢復人文交流,並且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氣氛。
中評社記者:您剛才說到,中日關係中有一個日本心態轉變的因素,那麼這個心態轉變是否還需要一段比較長的時間?
王眾一:肯定是這樣的,但這只是因素之一。日本民眾的心態轉變並不是單純的“你比我好”,還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差異,比如價值觀的差異、發展理念的差異等等。我們需要向日本民眾解釋清楚,中國為什麼能夠有今天這樣的成功,打消他們的疑慮。日本和西方的輿論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一直在“中國崩潰論”和“中國威脅論”之間搖擺,當“中國崩潰論”落空的時候,他們就認為中國具有威脅,當中國的政策調整時期經濟增速放緩,他們就認為中國要崩潰了,諸如此類。
因此,我們在和日本媒體交流的時候一直強調,媒體應該更全面地認識中國,不能發帶節奏的報導,有些人後來出現了轉變,開始能夠比較客觀地認識中國人。這些故事都說明,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需要全方位地、有耐心地、久久為功地去做工作,而且要講究“智勇雙全”。
(後援實習記者:吳雨菲、穆思勤、李澤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