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世界日報:國民黨選情告急 馬英九更急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12-01 20:07:31  


  中評社香港12月1日電/美國世界日報昨天的社論說,台灣三合一地方選舉12月5日即將登場,馬英九為求執政順利到處救急,希望能打出一場漂亮的選戰,但能否收到實效未可預卜;再就國民黨能否保持既有的地方版圖,就目前態勢觀察,宜蘭和新竹是兩大決勝點,綠營原具優勢的屏東、雲林,藍營未見起色。再加上花蓮可能失守,整個選情對國民黨有很大壓力,對馬英九個人的助選成效更是絕大的考驗。 

  社論說,觀察這場選戰,問題或不在藍綠之分,而在執政者的口碑和國民黨的黨內氛圍。“行政院副院長”朱立倫於選前表示,選戰結果不能和中央施政畫上等號。這無異在為敗選追究責任先打預防針。意味地方選舉勝負當係地方政情反映,與中央施政關係不大。朱立倫這番話其實可以解讀為:“行政院”乃至黨中央都不必為這場地方選舉勝負承擔責任。 

  固然地方選舉屬地方政情的具體反映。例如藍營穩居優勢的新竹縣因黨內派系分裂,黨提名的邱鏡淳遭縣議會議長張碧琴挑戰,現任縣長鄭永金不惜遭開除黨籍的處分也要為張碧琴站台。而這還可以追溯到國民黨和親民黨對壘時代的恩怨,在互揭瘡疤的情況下,選戰還沒有打完,雙方人馬都傷痕累累,簡直是“寧與綠營,不讓自家同志”。民進黨的謝長廷到新竹輔選即砲轟藍營參選人沒有價值觀,在新竹縣恰恰若合符節。 

  同樣的問題在花蓮縣則有另一版本,沒有資格參加黨內提名的參選人傅萁民調支持最高,現任縣長謝深山支持違紀參選的副縣長張志明。馬英九支持的葉金川連黨內初選都過不了關,在民調中勝出獲得提名的縣議會議長杜麗華卻未見優勢。其所反映的正是藍營地盤愈穩,黨內鬥爭愈烈。或許為了在選前最後一夜發動棄保效應,國民黨遲遲不願就謝深山違紀助選事開鍘,這種避開決裂的辦法,正凸顯了國民黨黨紀的雙重標準,很難令人信服。 

  社論說,再看宜蘭縣選情,國民黨和馬英九都承認有輸不起的壓力。宜蘭縣淪陷24年,好不容易光復,何以黨中央過去四年未能好好的經營,直到選前才驚覺情況不妙,這才想到得費大力氣輔選。選前馬英九只要有空,就得轉到宜蘭輔選是一例,截至選前最後一個周末,還出動了“馬立(朱立倫)強(胡志強)”和吳敦義連袂助陣,為選戰開打以來僅見,而馬英九本人更走了十趟。 

  馬英九當選“總統”是個高峰,此次三合一選舉就國民黨或馬英九而言,應該拿出具體政見和施政成果來擴大戰果,以期取得更大優勢。但是整場選戰打下來,卻屢屢陷於後手,在政策面,宜蘭童玩節從停辦到宣稱要恢復舉辦是一例;在選風面,抓到賄選的何以國民黨籍的偏多?這些都很難向選民作出合理解釋。 

  由於地方制度改制即將升格的縣市延後舉行選舉,是以高高、南南、北北以及中中等市縣都不在改選之列,選戰卻打得如此艱難,要說和政府施政沒有關聯實在很難自解。“行政院”在選前推出十大民怨的網路票選活動,就政策面而言,是一項利多釋放,至少可以宣洩民間不滿現實的情緒。但相對風險也很高,像房價偏高的民怨豈是政府干預即能解決?再如參與網路票選者未必是選民,感受也不同,有可能掌握不到可以量化的民怨標尺。

  馬英九是現任黨主席,勝選且擴大版圖原是分內的責任;可是國民黨既已轉型,不就是一個選舉機器嗎?從地方三合一選舉可以看到轉型的正面成果嗎?這是轉型必然會有的矛盾,即理想和現實往往會出現悖論。 

  社論說,相較過去選風,今年三合一地方選舉不論廝殺得多激烈,但賄選傳聞或民粹氛圍都有顯著改善。馬英九若能看到這一點,當務之“急”或更當在此著力。


    相關專題: 台灣縣市長選舉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