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經濟日報:台灣人民的經濟苦悶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2-01 14:34:20  


  中評社台北12月1日電/台灣經濟日報1日社論說,“行政院主計處”預估今年經濟成長率將達9.98%,10月失業率也降至4.9%,但台灣人充滿經濟苦悶感,特別是沒有房地產投資的民眾。薪水漲幅少得可憐,甚至追不上物價上漲;銀行存款利息低,也經常被走高的物價吞沒;努力買了一棟安身立命的房子,房貸利率雖不高,但須償還的本金,即使是都會區的雙薪家庭,也被壓得喘不過氣來。 

  社論說,以工業與服務業受僱員工每人每月平均經常性薪資而言,2001年平均為34,489元,2010年前九月平均為36,175元,十年來僅增加4.89%。消費者物價指數於2001年平均為96.08,今年迄今的平均為105.32,十年來上漲9.62%。相對於物價漲幅,台灣受僱員工的實質薪資是下降的,因而有愈來愈窮的感覺。 

  在縮衣節食下,透過儲蓄累積的存款,台灣人民卻發現今年本國銀行平均存款利率僅約0.6%,甚至不及今年以來消費者物價指數的上漲率0.88%,又再度讓民眾體驗存款實質購買力下降的慢性痛楚感。 

  社論說,每個月賺的薪水與放在銀行的儲蓄,都處於日漸縮水的狀態;許多民眾在銀行理專、第四台股市解盤者與親朋好友的鼓吹下,紛紛將存款轉成購買基金、投資型保單、黃金相關產品與投入股市,藉以對抗通貨膨脹。雖然上述這些產品目前帳上是獲利的,但未來出售時機才是真正的考驗;因為很多投資人在購買這些商品時,可能不十分了解其所隱含的風險,也不一定知道這些商品價格的變動,足以讓他們傾家蕩產。 

  台灣民眾都渴望有一棟自己的房子,但在人口密集的都會區,房價相對所得而言,仍是高不可攀。造成房價上漲超過所得的負擔,某種程度要歸因於炒作與投機,而此趨勢必須透過銀行貸款支應。2001年底購買住宅貸款為2.6兆元、建築業貸款為0.5兆元,今年10月時分別增至5.1兆元與1.2兆元。即使今年“中央銀行”端出選擇性信用管制政策,但今年初至今購置住宅與建築業貸款亦增加3,751億元,房價對一般民眾的困擾持續存在著。 

  台灣民眾絕大多數是受僱於人的薪資所得者,十年來薪資增加不到5%,但同期間的平均每人國內生產毛額(GDP)與平均每人所得增幅,卻分別達28.8%及31.4%,足見所得分配之不均,亦可見薪資並非整體所得增加的主要來源。再者,雖然近期失業率下降,但有10多萬人仍是政府以短期方案創造的就業,而且在台灣各個角落,還有許多家庭的經濟支柱是屬於無保障、鐘點薪資的就業者。貧富懸殊與就業品質的下降,正衝擊著社會穩定的磐石。 

  社論說,過去政府的經濟發展與租稅政策,太著重於出口導向與享受投資抵減優惠的行業,但在整個生產基地外移、相關產業研發的附加價值又低的狀況下,其所創造出的“台灣接單、大陸生產”經營模式,讓台灣經濟成長果實無法分享到全民,進而形成GDP增幅遠遠超過民眾薪資的結構性問題,亟待扭轉。 

  為配合經濟發展,央行的貨幣、匯率政策傾向讓新台幣屬於相對貶值或增幅較低的狀態,並創造了鉅額的外匯存底與貨幣供給;卻因整體投資意願未提升,造成資金過於寬鬆與超額儲蓄,直接壓低存放款利率。低的存款利率使民眾的積蓄跟不上物價漲幅,低的放款利率可能未反映信用風險,埋下衝擊金融穩定的火種,實不能不防。 

  社論說,政府過去的經濟發展相關政策,普遍讓台灣人民幸福不起來,特別是對年輕人的衝擊,已嚴重到必須改弦易轍的地步。其中,政府未來應將整個國家資源導向於會在台灣投資與創造消費的產業,總體金融政策也必須走出扶植出口的舊思維,給其他產業一些機會。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