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9月4日電/參考消息網9月4日報道,外報指出,在香港,這個擁有自由經濟體制的前英國殖民地是亞洲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人均收入達到3.4萬美元(2011年),但它幾十年來一直沒有解決災難性的住房問題。
德國《世界報》描述了這樣一個場景:7歲的維尼坐在下鋪床上,緊緊摟著媽媽史瓊欣(音)。這個不足4平方米的房間沒有窗戶可以透進陽光和新鮮空氣。家當擺了好幾列,並且都幾乎堆到天花板,衣服、玩具、文件、課本、整理箱和食品擺得滿滿當當,母子倆只能在床上活動。小維尼只能和朋友約好到附近公園玩耍,他無法邀請別人來家裡玩。
32歲的史瓊欣5年前帶著兒子從廣東省來到香港。丈夫比她早幾個月來香港找工作。雖然母子倆不知道一家之主在香港的住址,但還是追隨而來。最初他們沒有收入,只能在小區邊上的一個垃圾站湊合著過夜。史瓊欣最終找到了工作。因為兒子已經上義務教育小學,所以她可以在一家餐廳打工半天。每月約合 300歐元(1歐元約合7.97元人民幣)的工資讓她可以負擔得起那個小房間200歐元的月租。她沒有找到自己的丈夫。
根據非政府組織香港社區組織協會提供的數據,仍有10萬多人居住在可以上鎖的籠子、小木板房或3平方米的無窗房間等不體面的地方。社會工作者估計,大約兩萬個孩子不得不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不論籠屋、木板房還是沒有窗戶的房間,這些住處有一個共同點,即每層多達20人必須共用一間廁所和一個小廚房。往往只有廚房的水龍頭能夠提供洗漱機會。
報道指出,在香港,體面的住房是昂貴的。大多數人買不起,只能生活在無良房東的隔間房裡,沒有任何私人空間。當局計劃每年建造一定數量的公共房屋也解決不了問題,因為每年有數萬移民從內地湧入香港。
此外,很多老居民即使苦等了數年也不想搬進指定的房子。他們害怕在新社區裡不認識任何人。他們忍受不了更多的孤獨。因此,靠房租漁利的人仍然很容易把破敗公寓樓和舊廠房的隔間房以高價租給窮人中最窮的人。
他們大多數是從內地新來的人、失業者、非技術工移民和貧困的退休人員。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的工作人員用有限的資金幫助他們。該協會是窮人的對話伙伴,代表他們向市政當局提出請求。“如果他們生了病,我們也盡力幫助他們”,社會工作者劉宜陳(音)說。在香港,每個人都必須自己操心醫療護理和老年護理問題。但是最窮的人沒有錢支付這些費用,也不知道如何跟當局打交道。
72歲的楊黃(音)就住在這樣的隔間房內。1965年家鄉發生饑荒時,他來到香港。最初他還可以在建築工地賺錢,但隨著時間流逝,這項工作對他來說太累了。後來他當了30年郵差。他結過兩次婚,7年前退休後一直生活在大約3平方米的黑暗房間內。為了對付悶熱的空氣,他整天都開著兩個風扇,但徒勞無用。扣除140歐元的月租金後,他的社會救濟金和住房補貼只剩100歐元可供購買食品和衣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