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夢曾激勵了許多美國為之奮鬥。 |
現在,美國夢變成了一個非正式的權利,這要歸功於比爾.克林頓(Bill Clinton)。他令“辛苦工作、按規則辦事的美國人不應該貧窮”這一理論流行起來。所以,如果人們是有決心並有責任感的,那麼社會(通過政府)就應該建設好通往夢想的道路,這包括了好的工作、像樣的住宅、更多的自由和選擇。
文章稱,個人責任是集體行動的擔保。但在實際上,這條路卻經常行不通。有人認為,大學學位意味著更好的工作;因此,補貼貸款允許更多的學生可以上大學是有意義的。有了更高薪水的工作,貸款人就可以更輕鬆地還貸。這對一些人是適用的,但並不是所有人。許多學生最後背上了沉重的債務,並且沒有獲得學位。
堪薩斯城聯邦儲備銀行的一份研究報告表明,只有不到60%的大學新生可以在6年內畢業;學生債務現在已經累計1萬億美元;對於25%的貨款人來說,每年的還款超過了4584美元;違約率將近9%。報告指出,“違約的貨款人或被起訴,退稅可能被停止,工資收入也可能被扣除。”
文章稱,有一些過頭的樂觀和希望並沒有什麼壞處。如果可以讓人們感覺良好,並激勵人們做出某些有益的行為,這些樂觀和希望甚至是必然和健康的。只不過,醉心於美國夢的問題是,它超越了常識的邊界。它成了解決實際問題的替代品,成了一種自我欺騙的集體行為。
美國夢假定了不同團體間是沒有矛盾的。在個人責任和政府項目的正確綜合作用下,每個人都可以達成這個夢。但是,某些矛盾是不可能避免的,比如年輕一代和年老一代間的矛盾。當嬰兒潮時期出生的人紛紛退休,政府花在老年人身上的錢將會激增。這會令退休的人達成自己的美國夢,但更高的賦稅或者更少的公共服務卻令年輕人認識到自己的美國夢越來越難實現了。
另一個不可能避免的就是更多的美國人無法躋身中產階級的現實。布魯金斯學會的經濟學家索希爾(Isabel Sawhill)在一份報告中指出,貧窮家庭的兒童與富裕家庭的兒童在學校成績、大學入學率和家庭結構等方面的差距已經越來越大。
文章稱,政府只有有限的權力來彌補這些不足。美國夢的吸引力在於它遠離了那些令人不快的現實和選擇。它是一個不應該存在的標語,但是也正是其虛假性,它才得以持續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