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佛教對中國孝親文化的貢獻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1-29 11:06:54  


  中評社香港1月29日電/人民政協報報道,佛教自佛陀時代起就很重視孝親人倫的道德。《父母恩重難報經》中有這樣一段經文:“假使有人左肩擔父,右肩擔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繞須彌山,經百千劫,血流沒踝,猶不能報父母深恩。”《彌勒孝慈偈》中也說:

  堂上有佛二尊,懊惱世人不識;只看現在爺娘,便是釋迦彌勒;若能供養得他,何用作別功德?中國是崇尚孝親文化的國度,因此,當佛教傳入後,隨著經典傳譯的增加,佛教中孝親思想便迅速順利地和本土文化相結合。目犍連救母的故事和報父母恩節(盂蘭盆會)的來歷,地藏菩薩超度母親的事跡等在漢地廣為弘揚,僧伽中還出現了一批著名的“孝僧”。

  齊朝道紀禪師,侍奉母親時,無論衣著飲食,大小便溺,事必躬親;隋朝敬脫和尚,每次外出弘法、聽講佛學,都用扁擔,一肩挑著母親,一肩擔著經書,孝滿鄉裡;唐代子鄰法師為報母恩,超度亡母往生,日夜禮佛誦經,禮佛四萬拜,誦《法華經》過百部;唐代陳尊宿,每日織蒲鞋再販賣,用賣鞋的錢供養母親,人稱陳蒲鞋。 

  有意思的是,佛教來到中國之後,曾遭遇的最大尷尬和誤會卻恰恰是“不孝”,原因就在於舍父母出家的行為。關於這一點,明朝蓮池大師曾在《為僧宜孝父母》和《出世間大孝》二文中,提出了佛教對孝親的觀點,很具有代表性,他認為孝分三等:

  下等孝順:奉養雙親,免於饑寒。

  中等孝順:功成名就,光宗耀祖。

  上等孝順:為父母說法開慧,往生佛國,永離三途。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