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朝鮮撕毀停戰協議,中國不能再奉陪下去了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3-07 09:54:08  


一名韓國憲兵(前)和朝鮮人民軍軍官分別在板門店軍事分界綫兩側執勤的資料照片。
  中評社香港3月7日電/美國《僑報》3月7日載文《撕毀停戰協議,朝鮮傷害了誰?》,摘要如下:

  3月5日,在查韋斯去世、道指創歷史新高等特大新聞的衝擊下,一條新聞格外引人矚目,尤其是引起華人的關注:據朝鮮中央電視台當天報道,因美韓軍演,朝鮮人民軍最高司令部發言人宣布,朝鮮將不承認朝鮮停戰協定,將全面停止朝鮮人民軍板門店代表部的活動,並可在任何時間向任何對象實施精確打擊。

  這並不是朝鮮第一次這樣做。2009年5月,朝鮮人民軍駐板門店代表部曾發表聲明稱,因美國縱容韓國加入“防擴散安全倡議”,故朝鮮將不再受停戰協定的約束。但這次朝鮮走得更遠,“不承認”停戰協議等於是撕毀。而且層級更高,由軍方最高層宣布。華人讀起這條新聞,別有一番滋味上心頭。因為,朝鮮停戰協議不僅僅是薄薄一張紙,而且是厚重的歷史,其中凝固著數十萬中國軍人的鮮血。

  評價歷史,慣常的角度是站在今天坐標上,盤點當年的功過,但也應該站回當年的角度,檢點得失,尤其是評價朝鮮戰爭更應如此。

  朝鮮戰爭爆發時,中美處於敵對的兩大陣營。當麥克阿瑟仁川登陸成功,戰火燒到鴨綠江,朝鮮政權危在旦夕。面對著剛剛打贏世界大戰的世界頭號強國,中國面臨著極大決策兩難,冒著新政權夭折的危險,選擇出手。志願軍以劣勢裝備,以極大的人員傷亡,將“聯合國軍”推回到三八線。1953年7月28日,板門店停戰協定簽字,一切似乎回到了戰爭爆發之前。

  在“保家衛國”的口號下,中國出戰的地緣政治考慮非常清楚,就是保住中國的戰略緩衝地帶。朝鮮戰爭後,東北亞的局勢從此不同,中國大國地位得以確立,列強不敢再窺視神州。但其代價是,面對圍堵,中國陷入了極其惡劣的國際環境,經濟也經歷極其困難的時刻。直到“乒乓外交”,中美才結束敵對狀態,直到改革開放,中國才走進世界。一句話,中國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而朝鮮戰爭最直接的受益者,是朝鮮及其政權。不僅如此,從那以後,中國對其巨大的經濟援助,也是朝鮮能夠維繫至今的重要因素。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