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京媒:學著西方說話 中國難改天然劣勢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8-02 07:55:49  


  中評社香港8月2日電/自近代以來,中國全面做了外部世界的學生。直到不久以前,中國國家政治設計的幾乎全部思想資源都來自外部。我們至今使用的一些核心政治詞語也都是舶來的。

  環球時報今天社評說,從引進社會主義制度,到在西方經驗的影響下進行改革,中國不斷對照歐美的做法構建本國治理。西方政治思想的流入改變了中國。但這個過程中,我們不斷發現中國的現實像大山一樣,很多時候是西方經驗和學說無法逾越的。時至今日,中國的發展達到了一定程度,西方學說越來越難以提供準確解釋,更難以指導我們。我們獨立思考和創新的緊迫性在增加。

  然而中國仍離世界發展的上游很遠,在這個時候不跟著世界的“主流”走,而是“另搞一套”,在全球輿論中難獲掌聲,建立內部共識和自信也有難度。比如現在很難說中西政治爭論和中國內部的爭論哪個更激烈。有人認為,中國時下最突出的困難是“說服自己”。

  我們構建獨立的理論體系,堅持獨立的政治主張,但所使用的很多關鍵詞都取自外部,這些詞除了原義,大都被注入了特定的政治含義。我們實際在使用這些詞的本義,過濾掉西方為它們附加的政治所指,加入我們自己的涵義。這樣的引進和改造是文化大交流中的主流現象,完全照搬和拒絕反而不常見。 

  比如“民主”這個概念,它不僅被中國社會接受,而且已經成為波瀾壯闊改革的主線之一。然而“民主”在西方人的語境裡同他們制度的長期演變和發展有著深刻聯繫,包括其特有的分權制度、多黨競爭制度等。這些具體制度明顯對應不了中國的現實。這樣的摩擦將貫穿中西交流。 

  再比如“憲政”這個概念,中國強調“依法治國”,這同“依憲執政”並不矛盾。“憲政”這個提法沒什麼不好,問題在於當前一些力量為“憲政”這個詞背後加注了更多政治涵義,所以它沒被主流語言體系采納。 

  民主、憲政都發端於歐美,西方是現代政治學大多數詞匯的創造者。西方“小國”林立,用這些詞講述龐大中國的發展和問題,只能做到部分對應。如果堅持西方對那些詞匯的理解,它們對中國的呈現就如同哈哈鏡。由於西方對那些詞義的堅持力大於中國對它們的改造力,這使得中國同西方對話處於天然劣勢。 

  政治學不是數學那樣推導、計算出來的,它是對政治實踐的總結。每一個政治詞匯都注定隨著人類新的政治實踐不斷更新涵義。中國政治成就的逐漸積累終將修正世人對當前流行政治詞匯的理解,但這需要時間,目前我們不得不承受以西方方式使用這些詞匯帶來的壓力。 

  很多學者認為,中國應創建一套自己的政治話語體系,這種主張有其道理。這不僅有利於論辯,還能放飛思想,減少西方話語體系對中國想象力的束縛。但在全球化時代,這種創新很難通過與以往政治詞匯割裂的方式實現。 

  中國的進步舉世矚目,但每每中西對話,西方總是占盡道德高地,中國國內一些自由派使用西方話語體系論辯,高舉概念,用概念設置議題,製造事實,這些充分顯示了政治詞匯自身的力量。 

  中國的話語權取決於我們未來的成就積累能在多大程度上改變西方政治詞匯的涵義,以及成為一系列新流行政治詞匯的創造者。當中國的發展逐漸走到全人類發展前沿位置時,這一切就將發生。 

  我們無法斷然解決當前的話語困境,但我們應當能夠站在歷史的高度上審視當前的一切,看到困難,但不妄自菲薄,不被西方忽悠了。西方的話語力量不代表它們真的占盡道理。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