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中大校長劉遵義在講話中 |
中評社香港6月20日電(記者 黃蔚)香港紀念抗戰勝利七十周年系列活動之《從甲午之戰到抗戰勝利》大型展覽於14日至22日在香港中央圖書館展覽館全館隆重展出,對中國實業家、知名抗日愛國人士杜重遠歷史事蹟的研討會在展覽開幕式之後登場。前香港中文大學校長、知名經濟學家劉遵義在會上追思先烈,並從教育者的視角出發,剖析了杜重遠在教育方面的現實意義。
劉遵義開篇介紹道,香港人,尤其是年青的一代,對杜先生可能不太熟悉。杜先生是一位在20世紀的上半段,苦學出身、白手興家的民族實業家、社會活動家、評論家、新聞工作者、教育家、也是一位熱忱忘我的愛國先驅者……是一位值得我們欽佩和景仰的,在多方面都有了不起成就的傳奇人物。
劉遵義表示,杜重遠兩位女兒杜毅、杜穎所編輯出版的《杜重遠文集》中,與青少年和教育相關的就有13篇之多,這些文章讓作為教育者的他有所啟發。
劉遵義說,青少年教育必須是以愛國為前提、以報國為歸宿。杜重遠用他短促而光輝的一生,詮釋了這個信念。
劉遵義說,杜重遠善於用精彩的故事和,身邊的熱點,以小喻大、深入淺出地啟發教育青少年。“杜先生的文字內容豐富、意義深刻,但閱讀起來特別容易。這固然源於他深厚的文學功底,但更大的原因,是杜先生很清楚認識自己的讀者群是各界青年,給他們寫文章,講道理,應該適應他們的水平和‘口味’。”
劉遵義說,杜重遠鼓勵青少年首先應能吃苦耐苦,而現在的青少年,特別在香港,生活和學習條件實在太優厚了,讓他們閱讀、重溫杜重遠的文章,憶苦思甜,可以更加珍惜極其有利的條件、學到更多的知識、成為對社會和國家更有用的人才。
劉遵義說,杜重遠先生理解青年、喜歡和青年人打交道、做青年人的朋友,“而這種事情,都是我們教育工作者應該反思的,我們平日都覺得自己是青年人的朋友,但對照杜先生,我們當真做到了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