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紐約大學終身教授、《中國評論》雜誌學術顧問熊玠(中評社 楊犇堯攝) |
解密三:美國國會將四人組意見書充實成法案
四人組將自己的意見書寄往國會之外,也積極聯絡各自選區的國會議員,以求更大程度爭取協助。位於馬里蘭州的丘宏達、羅德島的高英茂以及在紐約的翟文伯和熊玠,開始定點聯絡議員。
熊玠說:“我找到雅各布•賈維茨(Jacob Javits)議員,並把意見書交給他。”賈維茨是自由主義的擁護者,他為最終版本的《台灣關係法》充實了一個很重要的意見。
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建交之後,台灣政府在美國的財產便成為一個不好解決的問題。在沈劍虹大使離美之前,美國助理國務卿就已經告訴他,華盛頓跟北京正常化關係之後,台灣在美國的財產都得移交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手上。這其中就包括日前引發巨大風波的雙橡園。
1937年至1978年間,雙橡園是九任中華民國駐美國大使官邸。台灣政府在中美正式建交後將雙橡園產權象徵性地轉讓予美國民間組織“自由中國之友協會”,而後輾轉為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購回,並於1986年2月5日由美國政府依其歷史背景及建築特色定為古跡。
在賈維茨看來,美國助理國務卿所說的、將所有台灣所有在美財產全部移交給北京是沒有道理的,並因此提出,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應影響“台灣統治當局”在1978年12月31日之前取得或特有的有體財產或無體財產的所有權,也不該影響“台灣當局”在該日之後所取得的財產。
賈維茨的這個提議,最終成為《台灣關係法》中的第四條第3點,涵蓋兩個方面。
除去賈維茨,熊玠還表示,《台灣關係法》中最激怒北京方面的條文——“提供防禦性武器給台灣人民”的提出者,是克萊恩•賽布洛斯基。
熊玠說,時任眾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的賽布洛斯基對卡特的對華政策處理方式尤為不滿,如果卡特總統在宣佈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之前咨商了國會,那麼歷史可能走向截然不同的軌道。而正是因為卡特沒有這麼做,所以賽布洛斯基領導的外交事務委員會就分外強調了台灣的安全,並因此在法案的撰寫上特別強調了美國對台灣的安保承諾。
“可能北京會疑惑甚至氣憤,美籍華人為什麼要爭取對台軍售?”熊玠說:“但這些都不是我們提出來的,這些都是美國人後來加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