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10月24日電/中央日報網路報今天發表點評文章說,台灣對外貿易的首要競爭對手韓國,繼七月間與歐洲聯盟的自由貿易協定FTA生效後,本月間,它與美國的FTA也獲得美國國會予以通過,這對韓國進一步打開美、歐這兩個世界前兩大市場的助力,非常钜大,當然也就對台灣構成沈重壓力。
僅以韓、美FTA來說,對台灣外貿的衝擊,少則十多億美元,多則五、六十億美元,相較於韓國積極拓展全球市場,台灣的腳步自屬落後。然而,此種情況絕非如民進黨或獨派媒體所稱,國民黨政府只把台灣的經濟前途“鎖在中國大陸”,相反地,台灣若未能運作自身優勢來拓展大陸市場,後果不堪設想。
台灣與外國協商FTA的兩大關鍵因素,一在大陸,一在台灣自身。當兩岸關係處於對立緊張狀態時,外國不得不選邊站,顧慮大陸反對而怯於和台灣協商FTA。同時,FTA將使台灣必須對外開放市場,這對台灣弱勢產業影響甚大,政府必須謹慎為之。
於此形勢下,兩岸於今年元旦生效的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的早收清單,就非常重要,而且兩岸正就ECFA其他內容的協商,更是台灣能否進一步運用大陸市場,以及藉加強兩岸經濟合作來促使外國重視對台FTA的助力。
大陸已是台灣第一大出口對象及第一大貿易順差來源,有了ECFA,台灣可以扭轉近年對大陸市場占有率遞減的頹勢,這不能不說是因應韓、歐FTA與韓、美FTA的有效對策。同時,ECFA亦促使外國減輕對大陸的顧慮,所以新加坡開始與台灣協商FTA,而台、日投資協議於本月間簽署,成為雙方自1972年斷交以來最重要的協議,固有多重因素,但兩岸和解仍是不可或缺的原因。
換句話說,海峽兩岸若回到對立緊張的狀態,不僅台灣將減少從大陸獲取貿易利益,也會增加台灣和外國協商FTA的困難。這從公元兩千年以來,民進黨八年執政與國民黨三年零五個月執政的比較,即不難得到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