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華府觀察:下屆美國總統該如何對待中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10-06 00:35:22  


傅立民(左)認為中國相當遵從美國,易明(右)不以為然。中評社記者余東暉攝
 
  前駐華大使芮效儉說,對於中國經濟雄心,用“猜疑”這個詞是錯的。中國的雄心是2030年人均收入達到歐洲中等國家水平,中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對美國是好事,應該支持,而不是猜疑。

      美國軍事安全戰略遏制中國?

  “遏制”(containment)這個由美國外交家和歷史學家喬治.肯南於1946年提出,1947年成為美國外交政策一部分,冷戰時期對蘇聯運用達到頂峰的概念,這些年伴隨中國崛起,一直被美中兩國學界不斷提起。尤其是在美國軍事和安全重心轉向亞太地區的背景下,中國人更擔憂美國是否借此遏制中國?

  芮效儉指出,中國有保護自己領土的合法利益,伴隨經濟增長擴大軍力也在情理之中,而美國有對盟友的責任,也有理由保持強大軍力。兩國的戰略利益並非不可調和,而是不對稱。問題在於,多少軍費才足夠?他擔心美中之間展開某種形式的軍備競賽,呼籲美國總統控制無節制的軍事擴張。他說,雙方可能投入與兩國分歧的現實並不相適應的數萬億美元軍費,花那麼多錢是不正當的。

  閻學通認為,隨著東亞成為世界新的中心,美國將能量和優先轉向亞太地區是情有可原的,問題在於美國的“再平衡”。他說,美國是想“再平衡”誰?顯然不是日本、俄羅斯、朝鮮,很明顯是對中國。因此不管美國政府怎麼說,中國人很難相信再平衡的目標不是衝著中國來。有些國家則利用美國大選和中國領導人過渡的機會,故意挑釁,抬高緊張。

  易明則指出,美國戰略轉向亞洲要應對很多問題,其中也包括對中國外交政策轉型的不確定性感到關切,不僅是美國,亞洲其它國家也有這種關切。

  曾任美國助理防長的傅立民表示,美國轉向亞洲的戰略是以軍事手段應對非軍事問題,因而很成問題;本地區國家擔心中國國力壯大情有可原,但中國其實並不像他們擔憂的那麼咄咄逼人。中國正在成為亞洲的中心,周邊國家尋求再保證是正常的,美國提供這種再保證也是適當的,不適當之處在於,美國介入他們與中國的領土主張爭執,而美國從中並無實質利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