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陸克文:美中關係也要“摸著石頭過河”
http://www.CRNTT.com   2014-10-29 01:16:12


 
       國家統一是首要責任

  基於中國未來成功的假設,陸克文分析了中國自我定位的長期意圖。他認為,中國世界觀與國家意圖的形成主要取決於如下方面:

  其一,中國的國家價值。中國領導人不僅認為中國傳統價值與西方價值有根本的不同,也認為中國的傳統價值只適用於華夏大地而非普世通用。他們以此抗衡他們所認為的傲慢、失控和說教的西方世界。中國哲學和歷史傳統中對於“秩序”有根深蒂固的偏好,與之相對的是中國定義下的西方式“混亂”民主過程。這些是構成習近平世界觀,並幫助形成其“新型大國關係”提法的意識形態基礎,也是構成中國自我認知和外交指導方針--“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意識形態基礎。

  其二,中國的歷史經歷。外強欺辱的歷史敘事在當下中國仍有現實影響。日本侵華,包括日本領導人冥頑不靈地持續參拜靖國神社,都加劇了中國在如此屈辱歷史敘事下的民族心態,也催生了幾代中國領導人對於外國人,尤其是西方人的根本不信任。

  陸克文指出,中國的當務之急始終專注於國內事務,相應地,不惜一切代價保持國家統一、“天下太平”,成為中國歷史上所有領導人的首要政治責任。這也直接形成中國領導人對台灣的政治態度--在台灣問題上的退讓意味著合法性的喪失,甚至是對中華文明之神聖的褻瀆。中華文明的歷史成就也造就了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有時甚至催生民族主義情緒,當下中國持續強盛,更加深了這種民族心態。對於那些批判當下中國民族主義情緒的人來說,中國人的心態或許是:鑒於他們所經歷的歷史,民族主義情緒是有緣由和根據的。

       對美戰略不信任滋長

  其三,中國對區域及世界的主觀判斷。雖然當下中美關係並未面臨危機,但是中國對於美國的認知和理解似乎在往並不積極的方向轉變。中美之間的長期戰略分歧已經使得中美關係的根本變化變得極為困難甚至喪失可能。陸克文說,這並非是要歸咎於任何一方,只是在陳述正在形成的現實。如此挑戰的形成不能僅僅歸咎於美國,也不能僅僅責怪中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